搜索
刘明霞的头像

刘明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09
分享

文学 黑暗中的灯光

2024年的最后一晚,以文学的名义跨年。

在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我和全国几百万名文学爱好者相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作家网》视频号直播间,从晚7点到2025到1月1日凌晨30分整整5个半小时,沉浸在《文学的灯光是不会灭的——2025文学跨年盛典》的浓浓氛围中。

盛会的主题“文学的灯光是不会灭的”这句话,出自现代文学家巴金于1942年在桂林写的散文《灯》,比喻“文学如同黑暗中的灯光,给人以希望和指引”。2024年是巴老诞辰120周年,选定先生的名句作为新旧之交跨年夜的主题,这是对先生的最好怀念,也是新时代文学人的赤诚宣言。

恰好就在十多天前我从河南到上海,12月20日那天,终于站在了有名的“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前,望着巴老50年间出入无次的那扇绿色铁皮门,想像着先生就站在身边,我心里默默喊了声:“巴老,你心中装着人民,人民,也记着你呀。”

今晚盛典现场,20位文学名家、文化名人安然围坐,共同燃起文学之灯,全网几百万颗心脏同频跳动,欢欢喜喜守岁熬年,星光辉映中共同迎来了2025新的一年!

四个篇章里,不同背景、年龄段的作家们,从理想之火、生活之诗、万物之歌、文学之光不同角度切入,结合自己的成长和创作经历倾心而谈,听到他们一段段真诚而朴素的话,屏幕前的我感觉他们的心和我如此贴近,那么温暖美妙,就像是冬日里一大家人围在滋滋冒热气的火炉边话家常。

现场,李敬泽作家聊道:“一个人应该继续选择做传统、老实的读者。“

现场的陈彦老师嗓音嘹亮,谈笑风生。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作品《装台》里带着浓浓陕西口音的“咱就是下苦的”那句话,也成了我生活中的常用语。

接地气的梁晓声老师说:“那时的理想没有那么多选择,《人世间》里周秉昆的理想是当一名穿着有厂标工作服的酱油厂工人”。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兵团战士。

心理师毕淑敏大姐年轻时驻守雪山边防,这个小战士当时的理想竟然是想吃到一颗红柿子和当一名烈士。极端天气,地形复杂,运输困难,那年代,人的理想带着时代的烙印,多么朴素。

我们河南妹子,70后女作家乔叶老师还是那么可爱,中学假期建筑工地打工的经历成了她的精神财富。从害怕把砖头从低处抛送到高处会砸伤自己,到逐渐适应熟练操作,引申到生活中经常会有“砖头”砸过来,告诉人们要学会接受和坦然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困难。我们的经历相似,她笔下的故事场景、人物语境我如此熟悉,她的《宝水》,也是我的宝水。只是妹子如今已走向了专业高端,我还在初始阶段摸索。

文化名家康震以一首首古诗来讲述“受环境局限,古人的精神远方反而比我们现代人更高远。伟大的诗是写给未来的,能穿越时空,爆发能量。”他还告诉我们,“50岁知天命,不是消极,而是终于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该做什么"。

记不清现场是哪位作家或主持人说的“生活的字典里,有太多太多风景。”“生活的诗,用最平凡的词语组成。”“文学之光是普世之光,可以照亮世间任何角落。”

文学如灯,提灯引路人鲁迅、杜甫、曹雪芹,不仅是现场的毕飞宇、石一枫、张天翼的引路人,更是我们大家的,我们在光明的指引下努力往前走。

光明驱散一切黑暗、寒冷。自从我们的先民遂人氏钻木取火,这缕文明曙光就没有熄灭过,照亮人类从蒙昧走向智慧。自仓颉观鸟兽蹄迹造文字,我们人类活动从此就有了记录。

今晚,就在跨年盛典开始同一时刻北京晚7点,习近平主席发表了2025年新年贺词,贺词中说“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足可见,文字记录的意义,也唯有文字能担当此任,印证我们祖先的智慧和荣光。

先人的辛勒劳动,促使意识产生,逐渐便有了语言、文学。悠悠历史长河,生存环境的挑战和现实生活的磨砺,培养了无数的思想者,写出了数不尽的深情诗篇,这些思想的精华又反照了社会现实,引领了时代。

这深深扎根在生活土壤中的文学,曾是我如何的最爱呀。他们和粮食一样是我日日活着的必须。小时候,不明文学为何物,生活在农村,能看的书少的可怜,能搜罗来的无论啥书都看。

犹记少小时某个夏天大晌午,偷偷蹲在院子角落用砖头摆成的鸡窝门口等鸡下蛋。然后趁热捂在手心跑去换邻家小男孩的小人书《半夜鸡叫》。书是由小孩的叔叔偷拿出来的,他坐树下趁热喝了鸡蛋,等我稀里糊涂、慌里慌张的看完。还有像晚上下了夜自习,摸黑儿跟去同学家拿本《故事会》凑在煤油灯下看到二更半,这种经历实在太多了。后来。到了八十年代末,文学大爆炸的年代,我的阅读热更象刮旋风一般,狂乱又执着。印象中,《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碧血剑》《楚留香传奇》等等这些武侠小说很多都是在中学课堂上和男孩子偷着传看的。看罢,一知半解的一帮小屁孩,趁课间凑在教室角落里模仿书中角色天马行空地表演一番以示新潮。

    再后来,年岁渐长,经时光淘洗,兴趣逆转,老舍、郑振铎、巴金、丰子恺、刘半农、梁遇春、朱自清、张贤亮等等太多太多的名字,进入早期心灵再无离去。再后来,新时期更多人的名字和他们的智慧结晶影响和引领着我,我靠着汲取他们的精神之钙,一路走着。

回首几十年的光阴,书像亲人,像朋友,从未离开过我。如今,偶尔能发表一篇小文自以为也算是和文学沾上了边,身边的文友、作家多起来了,生活圈更纯净了。跟着他们的脚步到处跑着听讲座,搞研学,学历史,学写作,偶尔会领个小奖以资鼓励。文学于我,更多的作用则是帮我走出了无数个困境。

欢欢喜喜、跌跌撞撞间,脚步越来越笃定,眼前的世界越来越广阔精彩。身,虽匍匐在地。心,已飘云天外。尽管有时内心的恐慌感会加剧,总嫌自已拙笨、稚嫩之笔难以尽述心中所想。但,无论何时,梦想,一定是要有的。

就在今晚,几个小时盯着屏幕一动不动,看偌大的舞台,纯粹、温馨的文学互动现场,听文人们特有的贴近心窝的生活语言,感觉自己,就像沐浴在暖洋洋的阳光里。

 因热爱而坚守,为文学而相聚。

新年了,生命又一个新的起点。 文学的灯光是不会灭的。愿我们,每一天都走在星光里。

 行文至此,夜又半。开窗仰望,天穹如墨,星光闪闪。我知道,那点点星光里,定有巴金先生那一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