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我的喜欢
人生真是奇妙,有时候不经意的一个瞬间,就能让平凡人成为焦点。2025年央视春晚上,外卖诗人王计兵为王菲歌曲报幕的画面还历历在目。转眼间,另一位普通劳动者——爱读书的工地大哥刘诗利又走进了公众视野。
这位58岁的乡村教师,为了生计来到大城市打工。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每到休息日,他都会辗转数小时来到北京图书大厦,在书香中度过整整八个小时的时光。这个习惯,他从2005年打工时就保持着,二十年来从未间断。
2025年6月25日那天,命运给了这位朴实的劳动者一个惊喜。在北京图书大厦陈行甲新书分享会上,他怯生生的表情、摩挲衣角的双手、谦卑的眼神,无意间打动了在场的记者。当作家亲自为他签名赠书并给予拥抱时,这个温暖的画面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
看着视频中的刘大哥,我不禁想起自己。三十年前在北京求学时,我也曾是个"书虫",每个周末都要在中关村图书大厦泡上大半天,并挑选一本带回供一周消磨时光。毕业时,那些用父母血汗钱换来的书籍,随着绿皮火车一起回到了家乡。
2020年疫情过后,我重返北京。站在中关村图书大厦前,恍如隔世。熟悉的场景让我眼眶湿润,仿佛随时能看到当年穿着裙子的室友从书架间走过。在中国图书大厦,我一行行、一层层地穿行,像鱼儿般自由舒畅。
二、书页间的心跳
也许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每到一个新城市,我的双脚总是不由自主地寻找着书店的方向。倒不一定是真要买什么书,更多是想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
南京先锋书店的绿意长廊总让人流连忘返,苏州书店里偶尔飘来的吴侬软语,上海徐家汇书院恢弘的建筑里,藏着海派文化的精致与包容。即便是在偏远乡镇的简陋书店,那些泛黄的地方志也诉说着当地人对故土的深情。每一家书店,都是城市最动人的文化地标,记录着无数人追寻的足迹。
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望着匆匆而过的人潮,我时常猜想:这些平凡的面孔背后,是否也藏着不平凡的梦想?就像王计兵、刘诗利,就像千千万万个在生活的琐碎中坚持阅读的你和我。
记得那年郑州东站转车时,为抵御周围的喧嚣,我掏出随身书籍埋头而读。人流如织中,一位儒雅的先生走近问道:"嘈杂成这样,能读进去吗?"
这突如其来的发问让我一怔。是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在无数诱惑的包围中,我还能保持专注阅读的能力吗?
"读书真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有时候能。"
简短的对话中,我们交换着爱书人的共鸣。原来这位先生是去参加学术会议,我们在候车的间隙,聊起了当下社会的阅读困境。读书不仅是读文字,而是寻找,寻找自己想要的一切答案。
"祝你好运!"
"祝你好运!"
匆匆别离那一刻,两个陌生人之间真诚的祝福多么温暖。那一刻我明白,真正的阅读早已超越了书本的界限,逐梦的同时也照亮了现实。
三、瓜摊旁的诗意
我们身边,有无数个像刘诗利这样的追梦人,正以最朴素的方式完成着对知识的朝圣。他们或许永远不会站在聚光灯下,但正是这些平凡的坚持,勾勒出这个时代最温暖的底色。
生活从不会辜负认真的人。我们仰望星空,亦不忘脚下的土地。低处的飞翔,也是飞翔。在这个充满可能的时代,每一个执着追梦的灵魂都值得致敬。
前日正午,烈日灼人,我在街角遇见一位卖西瓜小哥。他皮肤黝黑,倚在车厢旁,低头捧着一本书。我不禁驻足问道:"小伙子,瓜还没卖完,怎么有心思看书?"
他抬起头,快言快语:"卖瓜是生活,看书也是生活。看书时,就忘了等生意的焦躁。"
"一天能看多少页?"我好奇。
他笑着摇头:"别问多少页,我一直在看。"
好一个"别问"!短短二字,藏着对知识的虔诚,亦透着一份超然的生活智慧。
或许某天,这位瓜摊旁的书痴会站在某个领奖台上,又或是在某份报纸的专栏里留下名字。但此刻,车上的瓜、手中的书,便是他的全部。
芸芸众生,活法各异,但对阅读的热爱却如此相似。这或许正是读书赋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在奔波谋生的路上,始终保有精神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