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熏风里,我们又来到了宜兴。这座江南小城,近年来竟成了沪上人家寻幽探胜的好去处。大约是苏州无锡的园林看腻了,人们便在这陶都的古巷里寻得几分新鲜意趣。
陶二厂是我们此行的首站。这座在紫砂工艺二厂旧址上重生的文化地标,将往昔的窑火与新生的创意熔于一炉。厂房的红砖墙上,岁月留下的斑驳与新漆的光泽相映成趣,仿佛一位老者披上了新衣,却掩不住骨子里的沧桑。
蜀山南街,现在称为古南街,似乎增加了一些旅游开发的意味。山唤作蜀山,街名为古南,念在嘴里便觉齿颊生香,仿佛含着枚青橄榄,初时微涩,继而回甘。
蜀山这名字,源自蜀人苏东坡。当年他游历至此,见山势起伏,颇似家乡蜀地,感慨道:“此山似蜀。”我寻思在江南水乡怎会有“蜀山”这样的名字。
初到宜兴,便听得人说起这条老街,说是紫砂壶的故乡,陶都的根脉所在。这次第一天就安排来老街,真是“正合朕意”。
老街依山而筑,青石板路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两侧的老屋像是从清代画册里走出来的,白墙上的斑驳恰似岁月故意留下的墨痕。那些窄而深的门面,个个都像藏着故事的线装书。匾额上的金字虽已黯淡,却仍在轻风里挺直了腰板。
街上的店铺都不大,门面窄窄的,却很深,像一个个藏着故事的宝库。
不少门楣上还挂着“某某某故居”“某紫砂陶器店旧址”的匾额,漆色虽已斑驳,却在春光里显得格外精神。
有一处老屋格外精神,悬着一块大牌匾,从右至左写着“顾景舟南街旧居”。导游小李悄悄走到我的身后,“那把世界上最贵的紫砂壶,就是这位老先生的作品。”
我不禁莞尔,原来这泥土经了大师的妙手,竟比珠玉还要珍贵三分。都说玉无价,现在看来大师的紫砂壶也是无价之宝。
古南街的灵魂,藏在紫砂的窑火里。街口至今还保留着一管烧窑的烟囱。
忽见一家店铺门前摆着时鲜瓜果,伸手欲取,才发现都是陶土所制。店主见状便邀我们入内细观。
紫砂店的门脸不大,里面却别有洞天。店主是个五十来岁的汉子,生得敦实,一双大手却能在紫砂泥上捏出千般花样。店里有一家人正在亲自体验,孩子摸着砂泥,不知道怎么摆弄。店主说了声你们随便看,便去指导那孩子。
我目不转睛地地看着各类紫砂器具,耳中却听得关于紫砂的只言片语。
看他教孩童捏壶,那团泥在他掌中竟似有了生命。紫砂原是深山的馈赠,需得以心相待,慢慢揉捻,方能成器。临走时,那孩童手中的泥团已初现壶形。
门前不知何时坐了位银发老妪,笑吟吟递来个泥人:“这是蜀山的土地公公。”那笑容里,仿佛藏着整条老街的秘密。
临走时,似乎看到那孩子手中的那坨泥变成了一只古朴的茶壶。我口中念着“谢谢老板”,走出门口。有位银发老太太不知什么时候坐在了门前,见我驻足,她笑着递来一个小泥人:“送给你,这是蜀山的土地公公。”
转过一个弯,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地势较高,可以望见远处的蜀山。山不高,却颇有气势,在雨后的薄雾中若隐若现。山脚下有片竹林,青翠欲滴,那是东坡先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地方吗?
没多久,又来了几波旅游团的人,古南街渐渐热闹起来。窄小的老街一下子变得熙熙攘攘,游客三三两两地出现,举着相机四处拍照。
那位做泥人的老太太门前围了几个孩子,她正在教他们捏小动物。
我忽然明白,古南街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在于这里的人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我忽然懂得,古南街的动人处,正在这日日如常的生活里。人们守着祖传的手艺,像对待紫砂泥般,将光阴细细揉进每一件器物中。东坡居士那句无心之语,不仅命名了一座山,更滋养了一条街的文心。而今人在这文脉中生生不息,让古老的陶韵永远鲜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