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上稼轩的头像

海上稼轩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3
分享

窑湖小镇

江南的初夏,总裹着层晨露浸软的丝绸,三分是润到骨子里的潮,七分是揉进风里的柔。我又踩上宜兴的土,这趟却要寻条不一样的路——这些年上海人爱往周边跑,苏州的桥、无锡的巷看熟了,便念着找些新鲜去处,宜兴深处的窑湖小镇,倒成了新近的心头好。这回的走法,偏与前几次不同。

早听人说,窑湖小镇藏在竹海茶田的褶皱里,把山里的绿、湖里的清、陶里的古、竹里的幽,一股脑都收进了这方天地。旁人说它是“主题乐园式的度假地”,听着倒有些花哨,不如亲自走一趟,看看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进镇有两条道,我们选了乘小火车的路。这小火车竟还有模有样的时刻表,像说书人讲到要紧处忽然收了声,偏把人的心思勾得痒痒的,巴巴盼着它来。

小火车满身缀着碎花,倒像从旧相册里溜出来的精灵。人叫它“云中小火车”,车厢是清清爽爽的乳白色,车身上的花簇得热闹。等车一开动,缓缓钻进竹林,竹叶便轻轻擦着车窗,沙沙响着,像是大自然贴着耳边说悄悄话。窗外的竹海翻着绿浪,一涌一涌往眼前来;茶田顺着山势铺下去,层层叠叠的绿,被太阳镀了层金,亮得晃眼;远处的湖水闪着粼粼的光,一帧一帧的景致从窗边滑过,真疑心是闯了谁家精心描的画册里。窑湖的堤岸上,石头磊着黑底白字:“人在江湖,自在窑湖”——既应了人心里那点“自在过日子”的念想,也把小镇“生态+文化+休闲”的性子说透了。这样的光景,让人整个人都浸在自然里,连呼吸都带着与草木相融的惬意。

下了火车,先往喷泉广场去。白日的喷泉没有烟火衬着,反倒多了份清雅。音乐一起,水柱便跟着起起落落:时而拢成朵洁白的莲花,颤巍巍的;时而直蹿上天,成了根玉柱,顶着云似的。许是白日的天光透亮,蓝盈盈的天衬着白生生的水,就两种颜色,倒像幅流动的水墨皮影。风卷着水雾扑到脸上,凉丝丝的,沁进毛孔里。几个孩子追着水花跑,笑声脆得像刚剥壳的莲子,比那音乐还入耳。听说到了夜里,还要添上烟花,水幕、灯光、火焰凑在一块儿,该是另一番热闹——只可惜我们没这眼福,赶不上夜里的景。

龙窑遗址卧在山腰上,像条打盹的老龙。宜兴的陶工最会借山势,把窑修成龙的模样,既顺了山的走势,又讨了份吉利。有位老师傅坐在窑口揉泥,手掌上的老茧竟和陶土一个颜色,看着就沉实。转盘“嗡嗡”转着,一团灰扑扑的泥巴,转眼间就有了魂魄,像是要开口说话似的。

茗岭街上飘着乌米饭的香,勾着人往店里去。南烛叶染黑的糯米盛在青花碗里,黑得发亮,倒像块墨玉上落了层雪。砂锅里的咸肉煨笋“咕嘟”着,腊肉的醇厚裹着春笋的鲜脆,这是溧阳山民最得意的手艺,一口下去,满是山里的滋味。

踱到湖畔,画舫的朱漆褪了些色,却不显得旧,反倒像吴冠中笔下的写意画,寥寥几笔就勾出了韵致。对岸的钓叟成了个剪影,浮子在水面轻轻晃着,一圈圈涟漪画着小句号,倒把时光都晃慢了。

回头望小镇,那列花火车正载着新游客慢慢驶进来,喷泉的水柱又高高跃起,在阳光下扯出道小小的彩虹。这窑湖小镇,倒像只上好的紫砂壶——粗看是寻常陶土,细品才知内里藏着大乾坤。只是不知,这壶里泡的,还是不是当年的阳羡雪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