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赋(组章)
——从“人”至“天”的笔意流转
●“人”之形
一撇一捺,从“人”至“大”再至“天”,笔意流转间,携着宇宙不息的动能——行起为人,担当乃大,知命而天。
甲骨文里,“人”是俯身劳作的剪影。头颅轻垂,姿态如禾,先民在田垄间拾穗,指腹沾着五谷的清香;或于陶轮旁抟土,掌心摩挲着湿润的黄泥,用日月水火,塑造盆罐砖瓦的温润。
及至隶书,“人”仍含着谦恭躬身之态。倚炊烟绕檐的屋舍,守青山一隅、田畴半亩,以汗滴禾下的执念扎根泥土,却将浩瀚苍穹,绘作八卦象符、织入云霓变幻的遐想。
直至汉末疾风扫过竹简,楷书终为“人”重塑风骨——省去劳形匍匐之臂,化作两笔遒劲、坦然迈开的腿。
踏烽火前行,履底沾遍乱世尘烟;纵长夜沉沉,步履始终向光而行。
这笔锋的逆转,何尝不是精神的觉醒?行走,从此不再是自然的俯仰,而是不息求索的姿势,成为人立于天地间的昂扬注脚。
●“行”之韵
人生成“行”,每一“彳”皆在丈量大地;生计为“动”,每一“亍”都印刻开荒之迹。“行”,是人之本态,为探九天之高、测八荒之厚,永不停步。
若有人滞步不前,如纸鸢困于低空,再难触及流云与长风,终成他人凭栏叹惋的远景;若步履踌躇,任青苔侵石、岁月封门,便只能目送同侪踏清尘埃,渐行成远方淡墨一点。
行者无疆,视天地为逆旅,步步皆拓新境;行者无忧,视坎坷为必经,每一道丘壑都化为攀登的乐章;行者无惧,以梦想为北辰,每一程皆以丹心镌刻于时光。
然而光阴终将为姿态定价:人若驻足,眼前风华便渐次褪色;若踌躇微步,未曾迎风的窗棂,终难引蝶驻、莺啼。前行,不仅需要昂首的勇气,亦需在迷惘中守心的定力。
●“健”之魂
华夏子孙,骨血里敬畏二字曰“不行”。非独畏人言,实恐辜负“人”字间那两笔立地的支撑,恐熄了胫骨中千年不灭的星火。
原来这一撇一捺的每一次蜕变,皆是成人之道的缩影:让筋骨愈加强健,让胸怀日益宽广,终能聆听天地的呼吸,抵达内心的澄明。
故曰:唯以大行筑基,以开拓铸魂,方能以知天立命。这笔墨流转的终极,并非凌驾万物,而是成就一个顶天立地、与寰宇共脉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