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正是迎秋别夏的日子。有句老话说得好:“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熬过酷热,凝滞的空气渐渐散去,盼来的清爽,风里都是甜丝丝的味道。而较大的昼夜温差,让人舒坦之余,仍然不敢小觑。
其实立秋前后,阿拉善就已落了几场雨,却丝毫没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萧瑟。没有淡淡的忧伤,更听不到惆怅的叹息。那雨,要么是脆生生的,噼里啪啦砸在戈壁上,像是要把积攒的欢喜泼洒出来;要么是牛毛般细密,落在脸上凉丝丝的。这秋天,这接连的雨水,浇得戈壁像喝足了水,连人的心都跟着水汪汪的。
这几周不断往返于银巴两地,每次透过车窗看出去,戈壁四野浓绿如毯,草浪一波波推向远方,恍如置身呼伦贝尔大草原,心里都盈满难抑的喜悦。摇下车窗,风呼啦啦灌进来,吹散了长发,打开心的镜头。再也不同于以往的单调、土黄,少了苍茫色彩,戈壁焕然成了绿茸茸的草原。
从银巴高速、贺兰草原、木仁高勒方向乃至向北延伸,成群的牛马羊驼,漫步于密织的草毯。连声赞叹之余,也不免心生诧异,如此庞大的畜群,之前都在哪里放养?因为我熟悉的戈壁,多是荒凉之时,它们的身影也是稀稀落落,寥寥无几的。如今,脱去沙尘、砾石的外衣,戈壁崭新的面貌不再是荒芜、苍凉、贫瘠的代名词。
东边的贺兰山被一场场雨水洗得清澈明亮,迤逦连绵,以伟岸蓝天的雄姿,静静守护戈壁家园。丰沛的雨水润泽山间生态植被。郁郁苍苍的松林涛声阵阵,绿茸茸的草甸铺满雪岭子、牦牛塘,格桑花、金露梅、山丹花等许多不知名的野花竞相开放。林间苔藓中,赫赫有名的贺兰山紫蘑菇、龙须菇、鸡腿菇等随处可见,看不到一位游客伸手采摘。
转盘早市上,一筐筐新鲜的 “贺兰山蘑菇”,应时应景甚至应情地排列成队。紫色外形饱满亮堂,头部粘附着松针,尾部则被苔藓包裹,浓郁的山野味道随风扑来,勾勒出贺兰山紫蘑菇丰收的景象。只是,那些外形酷似紫蘑的外地蘑菇,终究难以冒充驻扎在巴音人心头那肉质丰厚、口味独特的贺兰山紫蘑。众所周知,作为自然生态资源之一的贺兰山蘑菇,早已受国家资源保护,岂容随意采摘呢?七元一斤的叫卖,不过换来更多善意的目光。纵使早市喧囔,也掩不住阿拉善人开阔质朴的胸怀、良善包容的心性。
处暑之夜,适宜三五好友小聚。不需奢华,亦无需铺张,农家小院的蒸包子、拌苦菜、扣四碗等香喷喷的味道,引来啧啧称赞。推杯换盏之间,情谊延续才是真意,酒自然可深可浅。不胜酒力者,一杯清茶敬岁月,敬友人。这样的相聚,星辉映照,漫长又短暂。
夜色越来越深,索性走上家中室外阳台,任星月当空,秋风拂面。池子里种的菜,枝叶茂密,软乎乎的西红柿倒挂枝间,腰身细长的辣椒也绿中透红。就连盆栽的生菜,片片嫩叶中央花序挺立,宛然自若。期待它开花结籽,撒落泥土,来春再生新绿。
菜池一角,沿花岗岩缝隙,一棵开春发芽的椿树舒展枝叶,已高过铁栏杆。只是,不知何处的种子,落在这里悄然生长。忽然想起聪聪楼下盛开的萱草花来。椿萱并茂,兰桂齐芳,这美好的祝愿随着秋夜久久弥漫。
这两月来,因故常常在外奔波,家里的花草蔬菜全凭好朋友帮忙浇灌。周末归来,摘几只红透的辣椒、掰开软熟的西红柿,咬一口,甜津津的味道漫上心头。其实,这菜池并不大,当初建造它时只为满足小小的心愿。虽说结的果又嫩又小,也够不上顿顿吃,但每次瞅见它们嫩生生、呆萌萌的样子,就如看见未长大的娃娃,满心都是喜滋滋的。
它们,是从荒芜里挣脱出来的绿色,是寻常日子里的微光,是开在心田的百合花,是藏在烟火深处,处暑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