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柳月青的头像

柳月青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3
分享

山行

喜欢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有红枫胜火,有白云绕人家,赏心悦目的景色不见秋的萧瑟,独见悠然自得的惬意。

比起他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首《山行》更有几分诗佛王维的况味。

而王维的山行诗更是透着几分佛性,且不说他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首《山中》就十分的令人怀念。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空翠湿人衣”的意境,让我想起了童年时的清晨,背着书包,经过山路十八弯的山间小路,穿过白茫茫的浓雾,一路下坡走到学校的时候,朝阳正冉冉升起。

彼时,头发上早已染了一层与雾一样颜色的水汽,站在如晕染了暖色的朝阳里,头顶会自然而然的冒着似有似无的白气,如同电影里练武之人练内功时的模样。

衣服上也带着一层水汽,润润的,如同被毛毛雨浸湿了一半。

故而读到这句诗的时候,总觉得王维很了不起:我要用一大段话才能描述清楚的情景,他仅仅用了十个字就写了出来,把山行的乐趣写得甚得人心。

翻开唐诗,许多诗人都写过山行之类的诗。比如小学课本学过的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彼时读到这首诗,并不知道贾岛曾出家为僧,只是会习惯性地望向窗外,因为窗外就有绵延的群山。

其中有一座山非常的高,村里还有几位长辈会大清早与我们一同出门,我们读书,他们就去那座大山上砍柴卖钱。

望着高大的山峰,小小的脑袋里也会顺着山腰缭绕的雾气生出许多遐想:云深不知处,那里可有爷爷说的老虎,三哥说的“熊瞎子”?

而那句“言师采药去”中的“师”,会把它理解为“师父”,所谓的“师父”,则是在看了《西游记》之后的遐想:可有成形的妖怪把砍柴人虏了去?

长大后,又陆陆续续读了一些其他的山行诗,比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我读书时这首诗并没有列入课本,故而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已经经历了一些青春的晃悠、风沙的侵蚀。

有一句话说,迟到总是有道理的。

没错,虽然晚了几年读到这首诗,可生活中的阅历反而给了我读懂它的底气。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一直觉得这首诗并不适合小学生来读,因为作为一位长期沉寂于下僚的被贬诗人,他要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场浪漫风雪,诗题中的“逢”才是关键。

当然,风雪途中行路并没有想象中的浪漫,且不论古代没有暖和的雪地靴,即使是在现在,如果你回到乡村,也不会喜欢雪天。

因为大雪会封路,车不能行,只能走路,若是要赶路还会把鞋袜都浸湿。

诗人是在被贬途中遇到了风雪。此刻绵延的青山已然是银装素裹,天渐渐暗下来,暮色悄然晕染了还不曾抵达目的地的征途。

去哪里留宿一宿呢?这是远行人的担忧。

我的父亲以前做生意常常出门在外,有时候听他讲起留宿别人家的情景。

那时候车很少,即使有也坐不起,为了尽快到达目的是只能抄近路,走人烟稀少的山路。遇到天黑了,只要看见人家,就赶紧上前借宿。

彼时的人十分的朴质,即使是粮食短缺之时,也会备上家常饭菜,让赶路人吃饱喝足,歇歇脚,留宿一晚。

父亲曾无限感慨说,即使只有一杯热水,一堆温暖的火堆,那一刻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只是那些欠下的人情,今生都没法还了。

我想,这便是乡土人情了。

而现如今,交通方便,即使是去走人家,也不会留宿了,纵使天黑到了半夜,也会驱车赶回自己家住。

天差地别了。

而刘长卿所在的年代就更别提了。大雪纷飞的冬天,忽然看见一间茅屋,悬着的心一下就安稳了,更别提接下来的带着生气的“犬吠”,与推门而入的夜归人。

这一场山行,与杜牧、王维、贾岛的不同,没有清冷,他写的其实是人间烟火里的温情。

晚唐诗人温庭筠写过一首经典的五言律诗《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诗人是山西人,但是因为久居杜陵(长安),他已经把杜陵视之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他从长安前往隋县赴任县尉时,途经商山,一路山行见秋色匆忙,黄叶纷飞,霜满路桥,尽显苍凉。如此秋色最见思乡情,于是触景生情,想到了故乡长安,以及昨夜回长安的梦境。

温庭筠所写的思归之情,这条漫长的山路,终究还是载不动沉重的乡愁。

还有一种题材,在唐诗中也极为常见,那就是寻访山中道人。

前面提到的贾岛的其实就是此类题材,只不过他写的是浅显一层的意思。而李商隐所写的,则带着哲思,这样的境界,普通人可以领悟到,却未必能如此细致地写出来。

《北青萝》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诗人于夕阳西下时分兴致勃勃去北青萝山的茅房去拜访一位孤僧。山路重重,九曲十八弯,但见落叶飘飞,寒云漫空,却不见高僧的身影。

到了寺院,但见僧人悠闲自在、清净无事的敲着钟磬。诗人一路奔波的心在那瞬间也安静了下来,他悠闲地倚杖而立,听着黄昏中独自响起的磬声,并由此悟到佛家禅理。

其实李商隐的一生并未能如此安宁。他挣扎于宦海,为情陷入党争,致使自己里外不是人,而钟爱的妻子也早早逝去,未能与自己白头偕老。

这也是大部人的人生。纵有傲人的才华,超乎常人的天资,可还是因为那个年代禁锢,没能拥有显赫的家事,得不到贵人的帮扶,最终未能走上自己最向往的路。

就像母亲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挣不脱的。

是的,这就是命。纵使曾经有“胜天半子”的倔强和傲气,可最终却拗不过命运,最终在红尘俗世间庸庸碌碌,平凡了一生。

不过独行山中,李商隐所悟道的禅理倒是能解救万千为了碎银几两奔波的凡人: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50年后,我们80后一代几乎团灭,与前面的70后、60后一样化为世界里万千尘埃中的一粒,现如今又何必执着于那点爱恨情仇呢?

许多人喜欢的“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其实也出自一首山行诗,即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被称为“诗仙”,也喜欢寻仙问道,据说有一段时间他遍访名山,就是为了求仙,比如什么“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就是幻想着成仙。可见古代流传下来的成仙的传说也不是没有依据的,毕竟有大诗人做样板。

这首诗是他早年在戴天山读书的时候写的。单看这句“林深时见鹿”很难想象是李白写的。不过再看“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就十分笃定了。因为字里行间依稀可见诗仙的影子,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气在此时就有了眉目。

这首山行诗其实有一点陶潜的桃源意象,随着诗人进山的行程,林木、溪流、麋鹿、野竹、飞瀑、碧峰等景色依次呈现,犹如美不胜收的画轴。

最后,诗人托出访道士不遇而生愁情,用倚松表现诗人访道士不遇之惆怅。

有趣的是,大部分诗人都写“闻钟”,比如前面提到的李商隐的“独敲初夜磬”,刘长卿也写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仿佛只有钟声才能显出几许禅意。

李白却写没有听到钟声。见到了灵动的鹿,并不闻悠远的钟声,可见少年的李白心性是跳跃的灵动的,并不落窠臼,独具潇洒、飘逸之风姿。

山行诗里的路,是诗人脚下的征途,也是藏在文字里的人生。

杜牧的枫红里藏着惬意,王维的空翠间裹着童真,贾岛的云深处飘着遐想,刘长卿的风雪中暖着人情,温庭筠的寒霜上凝着乡愁,李商隐的钟声里悟着释然,李白的鹿鸣间跃着灵动……

这些散落在唐诗里的山行足迹,不仅记录着山间的晨昏晴雪、草木云烟,更藏着每个时代人共通的心境:对自然的热爱,对温暖的期盼,对故乡的眷恋,对命运的思索。

如今我们或许不再常走山间小路,但每当翻开这些诗句,仿佛仍能踏上那条被唐诗浸润的山路——看红叶胜花,听犬吠风雪,在钟声与鹿鸣间,读懂古人的悲欢,也安放自己的心事。

毕竟,山行不止于路,更在于一路风景里,那份从未变过的对生活的感知与热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