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是乌蒙山的私语。不是北国长空一洗的飒爽,亦非江南桂子零落的温软。这秋,是磅礴的,是硌在骨子里的。雾从金沙江的谷底漫上来,软软地缠住山峦的腰际。山是青黑的,嶙峋如远古巨兽的脊梁,而秋意,就在这青黑与乳白的撕扯间,一寸寸沁入肌骨。
在这清冽中,我触碰到一个古老的名字:朱提。两个字,仿佛汉瓦上未褪的绿锈,沉甸甸的,泛着青铜的冷光。那是汉武大帝的雄心,沿着秦时开凿的五尺道,像一根楔子,钉进西南的腹心。我想象那些中原的马帮,驮着盐、布匹与帝国的律令,在绝壁上踏出火星。马蹄声碎,敲醒了边地的长梦。而后,你成了乌蒙,裹挟着山野的磅礴;直至清代,易名昭通——“昭明通达”,一个王朝对险山恶水的温柔训诫。然而,历史的江流在此打了个回漩。你本是“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理当车马喧阗,却偏偏在漫长的岁月里,将“通达”的夙愿,压进大山的褶皱,化作一种沉潜。
这沉潜,并非死寂。恰如秋野的萧瑟,内里正奔涌着春的胎音。行走在昭通的街巷,步履所及,皆是叠压的史册。这一页,是扎西会议的灯火。1935年,风雨如晦,一群衣衫褴褛而目光如炬的人,在这乌蒙腹地,重新拨亮了中国的曙光。那光,与朱提山冶炼银矿的炉火、五尺道上摇曳的马灯,一脉相承——都是在无边的黑暗中,硬生生刨出的光明的裂隙。另一页,是罗炳辉将军跨马出征的英姿,是龙云、卢汉主政云南的往事,是国学大师姜亮夫伏案著述的背影。这片土地,惯用大山的险隘磨砺人的筋骨,又用这逼仄,逼出一种向外挣扎的磅礴生命力。这生命,最终凝结为昭通作家群的笔墨,从沉潜的深处,发出雷鸣。
我的目光越过高楼,投向那条奔腾了万古的金沙江。江上,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这些现代泰坦,正以钢筋铁骨的臂膀,将狂放的江流驯化为照亮半个中国的光能。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通达”!古老的江水,以最炽热的方式,重新履行连接的使命。一边是沉睡千年的朱提文化,一边是代表最尖端科技的超级电站;一边是马帮铃声幽咽的古道,一边是高铁即将呼啸而过的轨道。历史与现实,在此猛烈撞击,迸发出近乎悲壮的诗意。
而最动人的,往往是那些最微末的坚韧。是那粒小却香气猛烈的花椒,是那深埋土中、不事声张的天麻,是那挂在枝头、被高原阳光晒出紫晕的苹果。它们不言语,却最懂这片土地的脾性。它们代表另一种“通达”——是生活本真的通达,是希望最朴素的昭明。
风起了。雾霭流散,秋城在聚散离合中忽隐忽现。清晰时,我看见新城广厦,宽阔道路;模糊时,又仿佛见那古邑朱提,在历史的烟云里静默凝望。
这便是我对你的爱恋与沉思了,昭通。你教会我的,是一种在沉潜中积蓄、在阻隔中求通的智慧。你的秋意,非为凋零,实是丰盈后的沉淀,爆发前的静默。
雾终散尽,远山如黛。我知道,山之外是更阔大的世界。而你这秋城,正携着两千年的风霜与荣光,携着朱提银的清辉、扎西会议的火种、金沙江的电能,以及地下天麻的厚朴、枝头苹果的紫晕、花椒的星火,走向一个“昭明通达”的、崭新的黎明。
天光,正一点一点,亮起来了。
【注释】:①昭通古称:西汉至南北朝时期设朱提(shū shí)郡,宋为乌蒙部,元设乌蒙路,明为乌蒙府,清设昭通府,取“昭明通达”之意。②五尺道:秦代开辟的西南重要通道,宽五尺,西汉以此为基础扩建南夷道,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与民族融合。③锁钥南滇,咽喉西蜀:指昭通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东临贵州、北接四川,如“咽喉”控制入滇要道,“锁钥”扼守川滇交通枢纽。④扎西会议: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昭通威信县扎西镇召开的重要会议,巩固了遵义会议成果,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⑤罗炳辉:昭通彝良人,中国工农红军、新四军高级将领,革命家、军事家。⑥龙云、卢汉:云南昭通人,龙云为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主政云南18年;卢汉为其表弟,继任省主席,1949年率部起义。⑦姜亮夫:云南昭通人,国学大师,著名楚辞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历史文献学家,学术成就卓著。⑧昭通作家群:源于昭通的作家群体,以夏天敏、雷平阳等为代表,作品扎根乡土,呈现现实主义力量。⑨金沙江电站群:指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等超级水电站,是“西电东送”核心工程,凸显昭通在现代能源格局中的关键角色。⑩泰坦:古希腊神话中的巨神。⑪昭通物产:苹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天麻以彝良小草坝镇为优;花椒为高原特色作物,共同构成地域经济与文化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