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写下的被公认为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自此,写春联的习俗逐渐蔓延,成为中国人过年时不可或缺的传统活动。
岁月匆匆,不经意间农历新年又悄然而至。每逢此时,那一抹抹鲜艳耀眼的红色——春联,仿若一簇簇跃动的火焰,不仅温暖着人们的心灵,还勾起了我无尽的回忆。
犹记得小学时光,春节无疑是一年中最令人翘首以盼的节日。那时,父亲总会提前购买好红纸,并吩咐我早点将其送到邻居家在读高中的荣发哥那里,请他书写春联。
荣发哥的毛笔字,宛如行云流水般顺畅,笔锋游走如龙蛇舞动,每一笔都蕴含着浓郁的墨香以及对新年的美好期许。不一会儿,一幅幅寓意吉祥的春联便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那红色的纸张与黑色的墨迹相互映衬,显得美不胜收。
很快,村子的人都知道荣发哥能写得一手好字,每逢过年,大家都纷纷将红纸送到他家,请荣发哥书写春联。然而,随着需求的增多,荣发哥也忙不过来,于是提议:各家凡有在读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孩子,都不要再将红纸送到家里来了,应由各家的读书人自己动手写春联。
那年,父亲的一句话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你们不学,永远不会。字写得好坏并不重要,写对了就行。”这句话犹如一颗种子,悄然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打那每年春节,我都会手持纸笔走村串户,仔细记录下别人家写的对联内容。回到家后反复琢磨,模仿着那些字体的神韵与结构。第二年,我鼓足勇气,照着样子开始动手写春联。虽然笔法稚嫩,但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自己的努力以及对新年的憧憬。
时光悄然流逝,在持续的练习中,我不但在书法上有了进步,还在春联写作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有一年春节,县里举办楹联比赛,我竟然还得了个二等奖,写的对联在电视里播出。这份荣誉让我备受鼓舞,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写春联的信念。从此,我几乎接替了荣发哥,每年春节前全村亲戚邻居家的红纸都送到了我家。尤其是除夕,我都会早早地摆好笔墨纸砚,从一大早几乎要忙碌到吃除夕饭。看着邻居们拿着我写的春联,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第二天,我还会在村里绕上一圈,看看自己写的春联大家有没贴错。
几十年转瞬即逝。如今,每年我都会携着老婆孩子回家过年,去感受那独特的农家年味。那房子、那院子、那桌子……早已不复从前的模样,唯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我依旧会早早地摆好笔墨纸砚。
然而,我却再也看不到亲戚邻居拿着红纸叫我写春联,我只能写自家的一副春联,村里的邻居都遵照长辈嘱咐,春联得由自家读书人动手写。这怪不得安远成了“中国楹联之乡”。如今,走进安远,你便可看到不少创联、写联、咏联的热闹场面。每逢春节、祝寿、婚嫁等喜庆日子,写对联、贴对联是安远城乡群众必不可少的一种庆祝方式。
写春联是人们对传统书法艺术和楹联文化的传承。一家人聚在一起,有人磨墨,有人裁纸,书写者挥毫泼墨,散发着浓浓的年味儿。但如今,随着生活节奏变快,人们忙于各种事务,自己动手写春联的也正在变少,人们直接到集市上去挑选喜欢的春联,节省时间和精力。
每当我拿起毛笔,蘸满墨汁,在红纸上写下那一个个熟悉的文字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墨香、那红色的春联,如同岁月的书签,记录着我的成长历程,也见证着乡村的变迁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