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淑琴抗战报告文学有感
吕秀玉
小时候在课本里认识了英雄,长大后从书籍、电影、电视剧里认识了更多的英雄。我们瞻仰过烈士陵园,看到英雄们用生命与热血为中华民族奠基。每当看到或听到这些英雄的事迹,我们就会生出由衷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古往今来,华夏儿女英雄辈出,有的被文艺作品演绎,以至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的被载入史册,成为千古佳话被世人传颂。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魂魄,是我们的精神灯塔。
家乡门头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仅抗战时期就有近八千英雄儿女为国捐躯。但我不知道的是,家乡还有另类的英雄,他们没有牺牲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但和所有的英雄一样,他们的光芒依然闪耀在历史的星河,值得后人敬仰和称颂。
家乡的英雄生活于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时刻,他们用满腔热血,书写了抗击外地入侵,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到底的不朽人生。
第一位认识的英雄是安家庄村的李文斌。10年前,我读到本土作家、马淑琴老师发表在《中国作家》杂志的6万字纪实文学《寻找李文斌》,被家乡的英雄深深震撼,惊讶于家乡居然有这么了不起的人物。
作为普通的山村农民和一村之长,面对日寇的入侵,散尽家财组织武装,拉队伍、购武器,真枪实弹上战场,保家救国打豺狼。并且三次组织地方武装,毫无保留地将队伍交给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坚守平西,支援冀东。在日寇侵占家乡、及其艰苦险恶的环境中,坚持游击战争,与日寇、汉奸和土匪殊死决战。被汉奸出卖被捕,面对日寇威逼利诱和死亡的威胁,也决不投降。李文斌是有着家国情怀的山村农民,是家乡的民族英雄,李文斌的抗战传奇,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主席关于“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的伟大论断。
最近,又读到马淑琴老师发表在《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5年第一期“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栏目的报告文学《魏国元和他的兄弟》,认识家乡的另一位英雄,再一次被英雄的精神力量深度感染。
青白口村的农家子弟魏国元,一个从大山走出的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学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的建设,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
抗战初期,为武装抗日,他组织成立枪械修造所,在深山沿河城造枪,组建游击队,积蓄抗战力量;担任中共宛平县委副书记之后,将自家的杂货铺改建成“一元春”药铺,作为中共宛平县委的联络站与活动中心,不断壮大党的组织。被捕入狱遭受酷刑坚贞不屈,为鼓励狱友,写下“宁死堂上,不死堂下”的字条。经营救出狱后,担任中共宛平县委书记,在老家青白口利用补办婚礼宴请宾客的三天时间,接通了宛平党团组织关系,尽快恢复了宛平党团组织工作。
全民抗战开始后,他把宛平山区10名青年送到南苑29军军事训练团学习军事,为抗战培养军事人才;他团结引导李文斌保家救国团等地方武装,纳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他带动和影响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走上了从抗战开始的革命道路;他迎接共产党各方抗战力量,在青白口组成平西抗日游击支队,为建立平西抗日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
有了魏国元等领导的地方党组织的努力,为正规部队进平西创造了条件,晋察冀军区领导派邓华支队进平西,成立了宛平抗日民主政府,魏国元被任命为第一任县长……
魏国元带领全家献身抗战,26岁的小弟魏国臣壮烈牺牲在支援冀东的战场上,三弟魏国相惨烈牺牲在察北残酷的抗战斗争中,二弟魏国杰从支援冀东开始,走上抗战征途,出生入死,十几年没回过家,妻儿都惨死于日寇铁蹄之下;在日寇进村扫荡之时,摔伤腿的老母亲连冻带饿,惨死荒山……
没有牺牲在战场上的魏国元和魏国杰,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身染伤病,都是五十岁出头就去世了。
马淑琴老师的报告文学,让我们了解了家乡的李文斌和魏国元,看到他们的事迹如此具体,如此生动,如此鲜活,如此传奇,阅读这两篇报告文学,如同在看生动的电视连续剧,每一幕都感人至深,并且离我们这么近。不仅是英雄业绩,还有他们的人性与精神品质,以及不同风格的智慧与风采。
此前,李文斌、魏国元的名字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此后,我询问过诸多家乡耆老,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当年打鬼子的好汉李文斌,宛平抗日民主政府的县长魏国元,那可都是咱家乡了不起的大英雄,斋堂川最早的老革命家魏国元,我小时候唱的歌里就有他的名字。
然而,岁月的风带走了往昔烟云,那些比电影电视剧真实一万倍的影像,永远定格于那个时代。
马淑琴老师怀着对历史和英雄的崇敬,努力挖掘家乡红色历史文化,使被岁月掩埋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重见天日,并栩栩如生。
记录历史是文学的使命,作家的职责,心血在洋洋洒洒间化作永恒的纪念。作者该是怀着怎样的虔诚,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寻找李文斌》《魏国元和他的兄弟》两篇报告文学发表相隔10年。第一篇是为了纪念全面抗战80周年,第二篇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期间的这些年,是坚韧的执着,是不懈的努力,是勤奋的追寻,是用心用情用功对家乡抗战历史及典型人物的经历尽心竭力地咀嚼与深耕,才有了作品中那些结实的史实与生动的细节,才能够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日,使今天的人们看到,家乡如此具体的英雄。
一位著名文学评论家出席了两篇报告文学的研讨会,在《魏国元和他的兄弟》的研讨会上,这位专家老师说:“马淑琴用文学为京西搭建了两座抗战纪念馆。”
这应该是对作者的最高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