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511/03
分享

张庆和童诗赏析

李俄轩

夕阳蹲上树杈

劝鸟儿不要吵架

当心惊扰了星星

出来赶你们回家

——天要黑了

鸟儿们,明天再来玩耍

《夕阳·鸟儿》(张庆和)

赏析:童真童趣的视角:这首儿童诗以独特的童真视角展开。诗中将夕阳拟人化为一个和蔼可亲的劝架者,“夕阳蹲上树杈”,“蹲”这个动词把夕阳描绘得像一个俏皮可爱的小伙伴,正静静地在一旁关注着鸟儿们的动静。而“劝鸟儿不要吵架”则赋予夕阳以人性化的行为和情感,仿佛夕阳也像大人一样关心着鸟儿们的相处,生动有趣地展现出孩子眼中世界的奇妙,让读者感受到了儿童那种天真烂漫、充满想象力的思维方式。

温馨和谐的氛围: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且宁静的氛围。夕阳担心鸟儿们的吵闹会“惊扰了星星”,星星在诗中被设定为“赶你们回家”的角色,这一想象充满了童趣,同时也勾勒出一幅宁静美好的傍晚画面。诗中传达出的是一种自然、祥和的生活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有夕阳、有鸟儿、有星星的宁静世界中,体会到一种纯真的美好和温暖。在这种氛围里,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切与包容,也能体会到友善相处的重要性。

简洁明快的语言: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没有复杂的词汇和深奥的表达,每一句都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小读者理解和记忆。例如“天要黑了,鸟儿们,明天再来玩耍”,简单直白的话语,却蕴含着对生活规律的认知和对美好明天的期待,能够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传递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情感教育的意义: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夕阳劝鸟儿不要吵架的情节,教导孩子们要友善相处,避免争吵和冲突。诗中展现出的关心他人、尊重自然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同时,“明天再来玩耍”也传递出一种豁达和乐观的心态,让孩子们明白,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更美好的相聚,帮助他们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和等待。

夕阳和大山刚要亲亲

羞骚了天上的云

不要躲,不要躲

树梢扯着云的衣裙

暮色中飘来两个身影

刚才,很远

现在,很近

《夕阳·大山》(张庆和)

赏析:富有童趣的拟人想象: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夕阳、大山和云以人的情感与动作。“夕阳和大山刚要亲亲”,将夕阳西下时与大山相接的景象描绘成浪漫的瞬间,这种独特的想象充满了童真与趣味,把原本平常的自然景象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让孩子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富有情感的视角去看待夕阳和大山,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之情。

生动的动态画面感:诗中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营造出了生动的动态画面。“羞骚了天上的云”,一个“羞骚”将云拟人化,仿佛云因为看到夕阳和大山的亲密举动而害羞。“树梢扯着云的衣裙”更是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动态感,让读者仿佛能看到树梢在微风中轻轻拉扯着云朵的样子,画面充满了活力。而“暮色中飘来两个身影”,又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故事性,使孩子们在阅读时能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如电影般的场景,沉浸其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巧妙的情感与意境营造:诗歌巧妙地营造出了一种既浪漫又略带神秘的情感与意境。夕阳和大山的“接吻”场景充满了浪漫色彩,而云的害羞和树梢的拉扯又为这份浪漫增添了一丝俏皮。“不要躲,不要躲”的呼喊,仿佛是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催促,让整个氛围更加活泼。暮色中走来的两个身影,从“很远”到“很近”,则带来了一种距离的变化和未知的神秘感,引发孩子们的无限遐想,也让他们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体会到一种朦胧的情感体验。

简洁而富有韵律的语言: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诗句简短且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儿童记忆和诵读。这种简洁而富有韵律的语言风格,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符合儿童的审美特点,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更愿意去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意境。

大山像个娃娃

落日像个西瓜

娃娃捧着西瓜

啃呀,啃呀

西瓜被啃成了月牙

《娃娃·西瓜》(张庆和)

赏析:独特奇妙的想象:这首儿童诗展现出了独特而奇妙的想象力。诗人将“山”比作“娃娃”,把“落日”想象成“西瓜”,这种新奇的比喻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充满童趣的奇幻世界。在孩子的眼中,世间万物都可以有鲜活的生命和奇特的关联,山不再是静止的自然景观,而是一个捧着西瓜的可爱娃娃,落日也不再是平常的天文现象,摇身一变成为了可以啃食的西瓜。这种想象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动的形象和活泼的气息,能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生动活泼的画面感:诗歌营造出了极具动感和画面感的场景。“娃娃捧着西瓜,啃呀,啃呀”,通过“捧”和“啃”这两个简单而又生动的动词,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一个天真无邪的娃娃正专注而开心地啃着西瓜的模样。而“西瓜被啃成了月牙”这一描述,不仅形象地表现出落日逐渐西沉的过程,还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趣味性和真实感。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能够让孩子们在阅读时沉浸其中,感受诗歌带来的视觉盛宴。

简洁易懂的语言风格:诗歌使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没有复杂的词汇和高深的表达,易于理解和记忆,孩子们能够轻松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每一句诗都短小精悍,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儿童诵读。例如“山像个娃娃,落日像个西瓜”,简单的比喻却能迅速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勾勒出清晰的形象,便于他们接受和欣赏诗歌的美。

积极乐观的情感传递:诗中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轻松愉快的情感。娃娃啃西瓜的场景充满了欢乐和童真,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乐趣。这种情感能够感染孩子们,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和满足,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诗歌对自然景象的独特描绘也能引导孩子们用乐观的眼光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小树和小虫交朋友

小虫为小树挠痒痒

开始,小树直喊

“舒服呀,好舒服”

后来

小虫就钻进小树心里去了

小树后悔了

《小树与小虫》(张庆和)

赏析:充满童趣的想象情境:诗中构建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想象世界,将小树和小虫赋予了人的情感与行为。“小树和小虫交朋友”,直接开启了一个温馨且充满童真的场景,让孩子们感受到友好相处的美好开端。“小虫为小树挠痒痒,小树开始直喊舒服”,这样的描写生动形象,把小虫和小树之间的互动描绘得活泼有趣,极易引发孩子们的共鸣,使他们仿佛能看到小树惬意的模样,体会到其中的欢乐与和谐,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中奇妙关系的兴趣和想象。

蕴含深刻的道理:这首诗不仅仅是描述有趣的场景,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小虫一开始为小树挠痒痒带来舒服的感觉,但后来“钻进小树心里去了”,让小树“后悔了”。这一转变象征着生活中看似美好的事物可能隐藏着危险,就像有些朋友在交往初期可能带来快乐,但后来可能会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它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警惕,不能只看表面的好处,要学会分辨真正的朋友,明白交友需谨慎的道理。

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诗歌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且富有表现力。“挠痒痒”“直喊舒服”“钻进”“后悔”等词汇,生动地展现了故事的发展过程和角色的情感变化。同时,语言的节奏感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小读者在诵读中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情感的细腻呈现:诗中细腻地呈现了小树情感的变化。从一开始和小虫交朋友的愉快,到享受挠痒痒时的舒服,再到后来被小虫伤害后的后悔,这种情感的转变描绘得十分自然。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小树的心情起伏,培养他们对情感的感知能力。并且,这种情感的变化也能引导孩子们思考自己在面对类似情况时的感受和应对方式,促进他们情感和认知的发展。

春雨滴滴,春雨滴滴

春雨滴落进清澈的小溪

南岸山红,北岸岭绿

四面唱起春天的歌曲

唱高山,唱平地

唱梦想,唱意志

哪里有雨滴的歌儿在唱

哪里就报告春天的消息

《春雨滴滴》(张庆和)

赏析:意象之美:诗中运用了“春雨”“小溪”“南岸山红”“北岸岭绿”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春雨”是春天的使者,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小溪”则是生命的流动,清澈的溪水给人以灵动之感;“南岸山红”和“北岸岭绿”通过色彩的对比,展现出春天色彩的丰富与绚丽,让人仿佛看到了春天里漫山遍野的繁花与翠绿的草木,为诗歌增添了视觉上的美感。

音韵之美:诗歌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春雨滴滴,春雨滴滴”,这种重复不仅强调了春雨的连绵不断,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如同春雨的节奏一般,富有音乐感。同时,诗歌整体语言简洁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虽然没有严格的押韵规则,但诗歌的节奏自然流畅,使小读者在朗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和谐的音韵之美。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春雨滴落进小溪,带来了春天的消息,“四面唱起春天的歌曲”,通过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春天的景物以生命力,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春天的到来而欢呼。诗中“唱高山,唱平地,唱梦想,唱意志”,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春天不仅带来了自然的生机,也激发了人们内心的梦想和追求,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情感。这种情感能够感染儿童,让他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培养他们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主题内涵:诗歌以春雨为切入点,展现了春天的活力与希望。“哪里有雨滴的歌儿在唱,哪里就报告春天的消息”,这句话点明了主题,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无论在哪里,只要有春雨的滋润,就会有生命的复苏和成长。对于儿童来说,这首诗可以启发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让他们明白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季节,鼓励他们在春天里积极向上,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