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柏相的头像

柏相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4/03
分享

味蕾的享受与心灵的慰藉

——张西昌美食散文集《山家风味》的创作原点浅探

张西昌《山家风味》中的38篇美食散文,以二十四节气为纲,细腻传神地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山野生活画卷。书中不仅描绘了秦岭南北的风土人情,更通过一道道山家美食,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深厚联系。这些文章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记录,更是对生活、情感、记忆的深刻反思。作者通过对小野葱、茵陈、浆水菜、阳荷姜、血粑粑、吊罐肉等三十余种食材的细致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山野世界,唤起了我们对自然与传统的敬畏与怀念。

《山家风味》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山野中的那些极不起眼的食材如何从泥土中生长,如何被采摘、烹饪,最终成为餐桌上美味的过程。例如,在《荠菜》一文中,张西昌通过对荠菜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如何从泥土中悄然升起。荠菜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孩子们在田野中寻找的乐趣与惊喜。张西昌教授通过对荠菜生长环境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自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荠菜生于麦田、路边、渠垄,不同的生长环境赋予了它不同的味道,正如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塑造了每个人的独特记忆。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贯穿了全书。无论是《小野葱》中王老汉为孙女挖野葱的温情,还是《韭菜》中早春韭菜的鲜嫩,张西昌都在强调食材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山野中的食材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通过这些食材,作者传达了一种朴素的生活美学:简单、自然、舒适。张西昌教授在书中不仅关注食物的自然属性和文化意义,还特别强调了食物与生活美学的关系。他认为,食物的制作和享用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生活美学的体现。例如,在描写荠菜时,张西昌不仅介绍了荠菜的生长环境和采摘方法,还详细描述了荠菜的烹饪过程,尤其是荠菜春卷的制作,展现了食物制作中的精细工艺和美学追求。通过这种描写,张西昌将食物的制作过程提升为一种艺术形式,展现了食物与生活美学的紧密联系。

《山家风味》不仅仅是对食材的描写,是对民间美食民艺的传承,更是对这个技术风景时代传统的民俗与食俗文化与我们渐行渐远的忧虑。山野中各种各样极不起眼的食材,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它还与人类的生活、文化、历史紧密相连。《山家风味》通过对各类食材的描写,展现了民间时令食材在人类生活中的多重角色。比如,在《茵陈》一文中,作者就通过对茵陈这种食材及其制作工艺的描写,展现了这种野菜在民间医药中的重要作用。茵陈不仅是春天的使者,更是古人祭祀中的重要植物。张西昌教授通过对茵陈多重价值的描述,揭示了古代先民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利用。茵陈的药用功能,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也反映了他们对健康的追求。

同样,在《核桃须》一文中,作者通过对核桃须的描写,展现了山野食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核桃须不仅是山野中的美味,更是山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核桃须的采摘、烹饪过程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山民们对自然的依赖与利用。这种依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山民们通过对自然食材的利用,传承了祖辈的智慧与经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文化。

其实食物,当然包括食材,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它们还与我们人类的情感紧密相连。张西昌在书中多次提到食物与家庭、亲情、友情的关系。《山家风味》中的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作者对童年、对家乡的深深怀念。在《韭菜》一文中,作者回忆起与母亲一起栽种韭菜的时光,韭菜的清香不仅是对味蕾的满足,更是对童年记忆的唤醒。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书中的每一道美食都充满了温情与怀旧。张西昌教授通过对山野间各种时令食材的细致描写,唤起了读者对家乡、对童年的记忆。这种记忆不仅仅是个人化的,更是集体化的。每一道山野美食,都是每一个时代生民共同的生活经验与文化记忆。

在《小野葱》一文中,王老汉为孙女挖野葱的场景,不仅展现了祖孙之间的温情,更反映了山民们对自然食材的依赖与珍惜。小野葱,又叫小蒜、野蒜,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祖辈们对生活的智慧与经验的传承。通过对这些食材的描写,作者传达了一种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与眷恋。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依赖自然、尊重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消失,而《山家风味》正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深情挽歌。

食物不仅仅是当下的存在,它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张西昌在书中通过对各类食材的描写,也展现了食物与历史的紧密联系。例如,在描写腊肉时,张西昌不仅介绍了腊肉的制作方法,还追溯了腊肉在中国历史中的起源和发展,展现了腊肉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这种描写,张西昌将食物与历史紧密相连,展现了食物在人类历史中的传承意义。

《山家风味》还特别关注了食物与生态的关系。他认为,食物的采摘和制作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平衡。例如,在描写竹笋时,张西昌提到近年来政府为了保护竹林,限制了竹笋的采摘和交易,展现了人类在食物采摘过程中对生态的尊重与保护。通过这种描写,张西昌表达了对生态平衡的关注,呼吁人们在享受自然馈赠的同时,也要保护自然环境。张西昌教授在书中通过对秦岭南北各类食材的描写,还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秦岭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南北饮食文化在这里交汇。例如,秦岭北麓的杏仁面与秦岭南麓的洋芋糍粑,展现了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与融合。通过这种描写,张西昌不仅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也表达了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山家风味》不愧为一部充满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的书。书中不仅描绘了食物的自然属性和文化意义,还特别强调了食物与生活美学的关系,展现了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多重价值。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美食的散文集,更是一部关于生活、文化、历史与时代的深刻思考。它以民艺之眼观察食物,结合生活美学的阐发,将食物与自然、民俗与食俗紧密相连,展现了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多重意义。这本书不仅是对山野美食的记录,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深情致敬。这本书不仅是自然与人文的双重交响,也是都市霓虹与山中先民的隔江对坐。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逐渐远离了自然,远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山家风味》提醒我们,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才是生活的真谛。张西昌继其两卷本的《关中食话》之后由河北教育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这部《山家风味》,通过对山野美食的描写,传达了一种最朴素且最有用的生活美学:简单、自然、舒适。这种美学不仅是对食物的追求,更是对生活的态度。正如书中所言:“山家的风味,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