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白仲才的头像

白仲才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8/27
分享

漫崖咖啡香

 

一九九八年的春天,李仙江畔的云雾格外浓重,缠绕在山腰间,宛如一条洁白的玉带。

二十五岁的杨琼站在曼芽村的山崖上,望着脚下层叠的山峦,深深吸了一口气。一个月前,她刚刚做出了一个让全家人反对的决定——放弃县城稳定的教师工作,来到这个不通路不通电的小山村种植咖啡。

“女孩子家家的,跑去山里种什么咖啡?那是洋人的玩意,咱们这里谁喝啊!”母亲气得三天没和她说话。父亲则闷头抽着水烟筒,最后只说了一句:“你想清楚了就行。”

杨琼是铁了心的。两年前,她偶然尝到了一杯来自海南的咖啡,那独特的香气让她莫名着迷。后来她查阅资料,发现普洱的地理条件和气候非常适合种植咖啡——北回归线穿境而过,海拔800至1300米,亚热带气候,这些简直就是咖啡生长的天堂。

从县城到曼芽村要走整整一天的山路。杨琼第一次进村时,背着沉重的行囊,里面装着她能带的所有家当:几件换洗衣物、一摞咖啡种植的书籍、一个保温杯,还有母亲偷偷塞进去的一包红糖和几个熟鸡蛋。山路蜿蜒曲折,时而陡峭,时而泥泞。她拄着一根木棍,一步一步向前挪动,汗水浸透了她的衬衫,在背上晕开深色的痕迹。

带路的老村委主任看着这个城里来的年轻姑娘,忍不住问道:“杨老师,您真的想好了?我们这村子,要啥没啥。去年有个小伙子来支教,呆了不到一个月就走了。”

杨琼抹了把额上的汗,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她脸上跳跃,她的眼睛却亮得惊人:“老叔,我想好了。咖啡树能在这里长大,我就能。”

到达曼芽村时,夕阳已经西下。村子坐落在半山腰上,几十户人家的炊烟袅袅升起,与山间的暮色交融在一起。杨琼被安排住在村委会的一间杂物间,没有电,只有一盏煤油灯;没有通自来水,喝水得去山涧里挑。

那天晚上,杨琼在煤油灯下写日记,灯芯偶尔爆出噼啪声响,在墙上投下摇曳的影子:“1998年3月12日,我终于来到了曼芽村。这里比想象中还要艰苦,但空气中有一种特别的清香。我相信,咖啡树会喜欢这里。”

创业之初的困难比她想象的要多得多。她租下的800亩山坡地,满是杂草和灌木,开荒就得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请来的工人看着她这个城里来的年轻姑娘,眼里满是怀疑。

“杨老师,您说这黑乎乎的苦水有啥好喝的?还不如多种点茶树呢!”老村委主任咕噜噜吸罢水烟筒,不解地摇摇头。

杨琼不厌其烦地解释:“咖啡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咱们这里的气候种出来的咖啡品质一定好,将来一定能卖出好价钱。”

她从包里拿出一包咖啡豆和一个小磨豆机,现场研磨冲泡。浓郁的香气飘散开来,村民们好奇地围拢过来。

“闻着是香,可喝起来苦啊!”一个年轻小伙抿了一口,皱起眉头。

杨琼笑了,明媚的笑容如同初春的花朵般舒展开来:“加点糖就好了。不过这纯咖啡的滋味,慢慢品就能尝出其中的花果香。”

好不容易说服了几户村民跟她一起干,第一年她投入了所有积蓄,还向银行贷了款,买苗、开荒、种植,每一步都走得艰难。白天,她和工人们一起在地里劳作,挥舞锄头清除杂草,双手磨出了水泡,水泡破了又磨出老茧。晚上则在煤油灯下学习咖啡种植知识,她的眼睛因为长时间在昏暗光线下阅读而布满血丝。

一个月下来,杨琼白皙的皮肤晒成了古铜色,脸上也出现了高原红。她剪去了长发,利落的短发更显得她干练从容。

“杨老师,您何必吃这个苦呢?”村里的大婶看着杨琼粗糙的手,心疼地说。

杨琼只是笑笑,那笑容里有疲惫,但更多的是希望:“咖啡树长大了,就不苦了。”

三年的时光在山峦间悄然流转,咖啡树终于开始结果了。那一年秋天,漫山遍野的咖啡果由青转红,像一串串红宝石挂在枝头。杨琼和咖农们欣喜若狂,眼看着自己的付出即将得到回报。每天清晨,杨琼都会踏着露水巡视咖啡园,手指轻轻抚过那些饱满的果实,仿佛在抚摸着自己十月怀胎产下的婴儿的脸颊。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席卷了整个普洱地区。气象预报来得太晚,当消息传到曼芽村时,北风已经裹挟着刺骨的寒意翻过山峦。

那天夜里,气温骤降。杨琼被冻醒,心里暗道不妙,急忙披衣出门。只见月光下,原本翠绿的咖啡树叶上已经覆上了一层白霜,在清冷的月光下闪着不祥的光泽。

“完了!”

她心里一沉,赶紧叫醒工人,试图生火熏烟为咖啡树保暖。可是800亩山地,哪是几堆火能救得过来的?

那一夜格外漫长。杨琼和工人们奔波在咖啡园里,试图拯救这些他们辛勤培育了三年的咖啡树。寒风刺骨,他们的手被冻得通红,呵出的白气在眉毛上结成了霜,但没有人放弃。老主任是村里最有经验的老人,他带领年轻人在山坡上点起一堆堆稻草和湿树叶,产生浓烟以保护咖啡树。杨琼跟着学习,她的眼睛被烟熏得通红,一丝不苟地跟着老主任生火熏烟。

“杨老师,您去歇会儿吧,这里交给我们。”老主任劝道。杨琼摇摇头,继续往火堆里添加湿树叶:“这是我的孩子,我不能放弃它们。”

寒潮过后,大部分咖啡树都被冻伤了,叶子枯黄,果实萎缩。站在山头上,杨琼看着一片衰败的景象,眼泪哗哗地流下来。几年的心血,就这样毁于一旦。

那段时间,她整夜整夜睡不着觉,银行还款的压力、工人的工资、村民的质疑,像一座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有些村民开始打退堂鼓,甚至连最支持她的老主任也开始动摇。

一天清晨,她独自一人来到咖啡园,看着那些被冻伤的咖啡树,心中充满了绝望。就在这时,她忽然发现有一些位于避风处的咖啡树竟然还挺立着,甚至还有一些果实顽强地挂在枝头,在晨光中泛着淡淡的红色。这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希望。

“不能就这么放弃!”她擦干眼泪,重新振作了起来。

杨琼请来了农业专家,学习防寒防冻的技术;引进更耐寒的咖啡品种;在园内种植防风林;还学会了更加科学的施肥和管理方法。她一遍遍地给村民们做工作,说服大家再试一次。

“杨老师一个女人家都不怕,我们大老爷们怕什么!”老主任最终被她的坚持打动,带头支持,村民们也陆续回归。

寒潮后的第三年,咖啡园终于恢复了生机,而且比之前更加茂盛。这一年,咖啡果大丰收,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在阳光下如同无数个小灯笼,照亮了整个山坡。

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咖啡豆卖不出好价钱。当时普洱的咖啡产业刚刚起步,大部分咖啡豆都是以原料形式被国际咖啡巨头低价收购,利润微薄。杨琼看着咖农们辛勤劳动的成果被以如此低的价格收购,心里很不是滋味。

她不甘心。她相信曼芽村的咖啡品质绝不逊色于那些国际知名产区的咖啡,凭什么只能做原料供应商?2007年,她做出了另一个重要决定:创建自己的咖啡品牌。“漫崖”这个名字,就取自于普洱漫崖咖啡实业有限公司位于宁洱县普义乡曼芽村种植基地“曼芽”的谐音,因为“漫”有水、有太阳、有田地和双手,而“崖”则有山川、工厂和土地,所以“漫崖”就包含了从事咖啡产业的所有条件。“漫崖咖啡”这个名字就这样正式诞生了。

品牌创立容易,但要做大做强却异常艰难。最初几年,漫崖咖啡只能在一些本地超市销售,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超市的竞争中毫无优势。杨琼亲自跑市场、找渠道,常常一天要跑好几个县城,饿了就啃几口随身带的粑粑,累了就在路边歇一会。

有一次,杨琼去昆明参加一个农产品展销会。她的展位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前来咨询的人寥寥无几。对面是一家外资咖啡品牌的展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杨琼不气馁,她主动冲泡咖啡,请过往的客人品尝。

“您好,尝尝我们普洱自产自销的咖啡吧?这是阿拉比卡种,口感醇厚,带有坚果和巧克力的风味。”大多数人摆摆手就走开了,但也有少数人停下来品尝。

一位老先生尝过后惊讶地说:“这咖啡不错啊!不比那些外国品牌差。”

杨琼趁机介绍:“我们的咖啡种植在普洱曼芽村,海拔1200米,昼夜温差大,所以咖啡豆密度高,风味浓郁。”

那天,杨琼带去的咖啡豆竟然全部卖完了。虽然数量不多,但她看到了希望。

转机出现在2009年。那年,杨琼的女儿悠悠大学放假回家,看到母亲为销售发愁,提议道:“妈,现在年轻人都在网上买东西,咱们为什么不试试电商?”

于是漫崖咖啡开了淘宝店。起初生意冷清,一个月也卖不出几包。悠悠又想了个主意:“咱们得讲好故事,让消费者知道漫崖咖啡背后的艰辛与坚持。”

她带着相机回到曼芽村,拍摄咖啡种植、采摘、加工的全过程;记录咖农们的故事;展示普洱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些内容放在网店里,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漫崖咖啡的销量开始稳步上升,这些产自曼芽大山的咖啡豆,因其“香气浓郁持久、略带果酸味”的独特风味,成为了爆款产品。

2011年9月,漫崖咖啡种植基地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农业部第二批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这是对杨琼十多年努力的最好肯定。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杨琼意识到,单纯卖咖啡豆仍然利润有限。要想真正打响品牌,必须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201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杨琼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投资建设集种植、加工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漫崖咖啡庄园。

消息传出,不少人表示怀疑:“一个咖啡厂搞什么旅游庄园?这不是瞎折腾吗?”

杨琼却看得很远:“现在人们旅游不再满足于看风景,更希望有体验、有收获。我们要让游客亲自体验从一颗咖啡鲜果到一杯咖啡的全过程。”

庄园建设过程中遇到了无数困难。首先是资金问题,一亿多元的投资不是小数目,她不得不四处奔波筹款。那段时间,她几乎跑遍了省里所有的银行和投资机构,磨破了嘴皮子。然后是设计问题。如何将咖啡加工与旅游体验完美结合?她和设计师反复推敲,经常为了一个细节讨论到深夜。记得有一次,为了确定咖啡体验馆的位置,她连续几天在工地上来回走动,从不同角度观察日照和视野,最后才选定了一个最佳位置。

施工过程中更是问题不断。有一次,连日的暴雨导致山体滑坡,差点冲毁了刚建好的咖啡博物馆。杨琼冒着大雨带领工人们抢险,浑身湿透也顾不上换衣服。最让她焦虑的是开业时间的临近,但工程进度却一拖再拖。那段时间,她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头发大把大把地脱落。

“妈,您何必这么辛苦呢?”已经毕业在外地找到工作的悠悠心疼地说。

杨琼笑了笑,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岁月的故事:“做什么不辛苦?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2014年1月,普洱漫崖咖啡实业有限公司被评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同年底,漫崖咖啡庄园主体工程终于完工。庄园占地50亩,投资1亿多元,包括咖啡博物馆、咖啡师培训中心、体验馆、餐厅和主题酒店。

更让杨琼欣慰的是,女儿悠悠做出了一个出乎她意料的决定——放弃继续读博和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帮助母亲经营咖啡庄园。

悠悠一脸纯真地说:“妈,您用十几年时间创造了这一切,我应该回来帮您把它做得更好。”

悠悠的回归为漫崖咖啡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活力。作为科学语言与跨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硕士,她深知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妈,咱们不能只卖咖啡,还要传播咖啡文化。很多人喝咖啡,但并不真正了解咖啡。”

一个春日的上午,悠悠接待了来自云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团队。这群学者对咖啡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专程前来考察漫崖咖啡博物馆的藏品和研究价值。

“欢迎各位教授来到漫崖咖啡博物馆,”悠悠微笑着迎接客人,“这是我们投资建设的中国首家通过官方核准的咖啡主题博物馆,收藏了400多件跨越三个世纪的咖啡器具。”

她首先带领教授们来到镇馆之宝——1735年意大利名瓷打造的碎花咖啡壶前。

“这件珍品不仅工艺精湛,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咖啡从奢侈品到日常饮品的演变过程。”悠悠娓娓道来,“大家可以看到壶身上精美的青花釉彩,这代表了当时欧洲贵族对咖啡器具的极致追求。”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俯身仔细观察,忍不住赞叹:“太精美了!这釉色,这工艺,简直是一件绝美的艺术品。”

悠悠继续引导教授们参观其他珍贵展品:1933年初代摩卡壶原型、1936年中东风情的金顶雕花咖啡壶、20世纪初达尔马提亚家族的手动研磨机……每一件藏品都引发教授们的热烈讨论。

在咖啡历史展区,悠悠详细讲解了咖啡的传播史:“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偶然发现,到阿拉伯世界的药用饮品,再到欧洲宫廷的时尚饮品,咖啡的传播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交流史。”

教授们对博物馆的学术价值给予高度评价,那位儒雅的领队的教授感慨道:“没想到在云南的深山里,藏着这样一座咖啡文化的宝库,这些藏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为我们研究咖啡文化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端午时节,漫崖咖啡庄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居游客。这些长期在外旅居的中老年人,对云南传统文化有着特别的感情。

悠悠早早就在庄园门口迎接客人。“欢迎来到漫崖,今天我们要一起过一个特别的端午节。”

庄园中央,一口直径2.6米的巨型大锅格外醒目。锅下柴火熊熊,锅内百草汤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散发出阵阵药香。

“这是我们普洱端午‘食百草根’的传统习俗,”悠悠向游客们介绍,“锅里熬煮着鸡刺根、土党参、野当归等数十种药食同源的食材,搭配生态猪骨和土鸡。这锅百草汤有祛湿养生的功效,待会大家一定要多喝几碗。”

游客们围坐在长桌旁,一边品尝百草汤,一边欣赏民族歌舞表演。悠悠特意安排了哈尼族和彝族的传统舞蹈,欢快的节奏让不少游客也跟着摆动起来。

最让游客惊喜的是“咖啡入菜”的创新菜肴。咖啡香煎小排、咖啡烤鸡、咖啡凉拌菜……一道道特色美食让游客们大开眼界。

“没想到咖啡还能做菜,这种味道太特别了!”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连连赞叹。

饭后,悠悠带着游客体验打咖啡粑粑。将新鲜的咖啡粉融入传统的糯米粑粑中,既有咖啡的香气,又保留了粑粑的软糯口感。游客们亲手制作,笑声不断。

“这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端午节,”一位上海来的老太太拉着悠悠的手说,“不仅喝到了养生百草汤,还体验了这么有趣的咖啡文化,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暑假期间,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实践队来到漫崖咖啡庄园,开展咖啡主题的研学活动。这群大学生对咖啡产业充满好奇,希望能深入了解从种子到杯子的全过程。

悠悠亲自带队,首先带领学生们参观咖啡种植园。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阿拉比卡种咖啡树,这是我们庄园的主要品种。”她随手摘下一颗红透的咖啡果,“来,大家都尝一尝,咖啡鲜果的甜度能达到20%以上。”

学生们好奇地品尝咖啡鲜果,惊喜地发现:“原来咖啡果这么甜,跟咖啡的味道完全不一样。”

在加工车间,悠悠详细讲解了咖啡豆的加工过程:“咖啡豆的加工方法主要有日晒法和水洗法。日晒法能保留更多果甜味,水洗法则酸质更清爽。”

她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咖啡豆的筛选和晾晒过程,体会咖农的辛勤劳动。

下午的咖啡冲泡体验更是让学生们兴奋不已。在专业咖啡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学习手冲咖啡的技巧:水温控制在85-92℃之间,研磨粗细要适中,冲泡时间要精确到秒……

“原来冲泡一杯好咖啡有这么多讲究,”一个学生感慨道,“我以前喝咖啡就是随便泡一泡,今天才知道其中的学问这么大。”

最让学生们印象深刻的是杯测环节。悠悠准备了不同产地、不同处理法的咖啡豆,让学生们对比品尝。“大家注意感受咖啡的干香气、湿香气,品尝时要用勺子大声啜吸,让咖啡液充分雾化,这样才能全面感知咖啡的风味。”

活动结束时,学生们都表示收获满满。

“这一天的研学让我对咖啡有了全新的认识,”实践团团长说,“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感受到了普洱咖啡文化的魅力。”

随着漫崖咖啡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咖二代”回到家乡,投身咖啡产业。他们带来新思维、新技术,为普洱咖啡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悠悠也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让咖啡产业惠及更多咖农?如何打造普洱咖啡的整体品牌?”

在她的推动下,漫崖咖啡庄园挂牌成立了曼芽联合社,帮助咖农个体户加工咖啡豆,并将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一家一小户单人种植咖啡的力量很薄弱。像雀巢这类大一些的国际采购,不喜欢跟个人来打交道。”悠悠解释说,“我们必须团结起来,形成规模效应。”

如今,曼芽联合社已经带动了数百户咖农,咖啡种植面积新增超过1000亩。咖农们的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

站在庄园的观景台上,杨琼和悠悠望着远处连绵的咖啡园。夕阳为咖啡树披上了一层金辉,李仙江的水面闪着粼粼波光。

“妈,您看,咱们的咖啡园多美啊。”悠悠挽着母亲的手臂说。

杨琼点点头,眼中闪烁着欣慰的泪光。

从1998年到2025年,二十七年的风风雨雨,有艰辛,有挫折,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成长。

她想起最初创业时,老主任曾问她:“杨老师,您一个女孩子家,为什么非要来吃这个苦?”

现在她可以回答了:“因为热爱,因为信念,因为我想让世界尝到普洱咖啡的醇香。”

远处,咖农们的山歌再次响起,那歌声穿过咖啡园,越过山峦,随着咖啡的香气飘向远方。

江水清清山路遥,

李仙江畔云雾绕。

大山青青大山高,

漫崖咖啡遍山腰。

在咖啡园的一角,一个来自城市的年轻人正在日记本上写道:“来到漫崖咖啡庄园做义工已经一周了,我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清晨六点,伴随着山歌和鸟鸣醒来。推开窗,李仙江畔的云雾尚未散去,宛如一条玉带缠绕在山间。咖啡园里,露珠在咖啡叶上闪烁,像是撒了一地的钻石……”

他想起了自己刚学会的咖啡知识,想起了漫崖咖啡主理人悠悠说的话:“咖啡树就像孩子,要细心照顾。”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粗糙的手掌,那上面已经留下了劳动的印记,但他并不觉得苦。相反,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充实和快乐。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他期待着在漫崖咖啡庄园继续探索咖啡的奥秘,体验这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农业与文旅的独特生活方式。

晚安,曼芽。

晚安,远山树林的醇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