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宏斌的头像

刘宏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2
分享

水饺的归途:一碗漂流的故乡


——电影《水饺皇后》观后感

 

屏幕里,臧健和的手在面粉堆里翻飞揉捏,我和老伴不约而同地对视了一眼——四十年前新婚时一起包饺子的情景,一下子全涌回来了。这部《水饺皇后》拍得朴实,却直戳人心窝子。原来吃的不仅仅是填饱肚子,它装的是回忆,是情分,是我们打哪儿来的印记。看着臧健和从青岛一路漂泊到香港,最后靠着一颗颗水饺扎下根来,这不就是我们许多华人借着家乡味找归属的故事吗?那天吃着“湾仔码头”的云吞,我们两口子,好像也跟着她的故事,在时间里走了一遭,心也贴得更近了。 

电影里有个细节,看得人心里发酸。刚和丈夫分开,初到香港的臧健和,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找活都难,真真是走投无路。直到她给女儿包的那盘地道的北方水饺,引来了邻居们好奇的目光。这个转折,太有深意了。在异乡失去一切的她,唯一没被夺走的,是烙在骨子里的“妈妈的味道”,是老家练就的手艺。那一刻,水饺早就不只是吃的了,那是连着故土、牵着过往的一根看不见的线。当香港人开始为这“北方点心”停下脚步,水饺完成了它的第一次变身:把家乡的印记,变成了活下去的本钱。这让我想起四十多年前,我在汉阳县侏儒镇警校实习那会儿,就是一包我妈亲手做的兰花豆,让原本不太配合的取证农民打开了话匣子。你看,舌尖上的记忆,可不就是我们随身带着、最方便掏出来的“老家”嘛。

这片子最打动人的,是它让我们看到食物怎么成了沟通的桥梁,怎么抚慰人心。臧健和没去硬改水饺迎合港人口味,就守着北方饺子“皮厚馅足”的本色,硬是让香港人爱上了这口“新鲜”。这种无声的文化对话,在几个场景里看得我眼泪直打转:茶餐厅老板第一次大批量订货的时候;中环的白领们排长队买“湾仔码头”的时候;女儿终于明白妈妈那份坚持的分量的时候——每一次,都是这小小的水饺,把看不见的隔阂给融化了。看完电影那天晚上,和老伴分食那碗云吞,瞧见她眼里闪的光,我懂。那375克的“湾仔码头”,填饱了肚子,更让我们尝到了香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尝到了臧健和那股子打不垮的韧劲儿,也尝到了所有漂泊异乡的人,是怎么用家乡的味道,一点点在陌生地方重新垒起一个“家”的智慧。

说到底,《水饺皇后》讲的是一个女人自己撑起一片天的故事,是一部女人靠本事吃饭的奋斗史。七十年代的香港,一个单亲妈妈,就靠着最平常不过的做饭手艺,活出了自己的价值。电影拍得细,拍出了厨房怎么从一个困住女人的地方,变成了她施展力量、找回自己的舞台:和面时胳膊划出的弧线,捏褶子时指尖的力道,尝汤头时眉宇间那份专注……这些细微的动作,无声却有力,就像在宣告着什么。看着她的水饺从路边摊一步步走进超市冰柜,我亲眼见证了一个围着灶台转的家庭妇女,是怎么靠着手上的真功夫,脱胎换骨,活出了新的模样。老伴看得感慨万千——她经历过“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年代,又是知识分子,太明白一个女人能自己养活自己、自己定义自己,有多要紧。

电影里,吃的还成了连接两代人的纽带。臧健和跟女儿为了“要不要搞工业化生产”吵起来,根子上是“老手艺”和“新买卖”的碰撞。那个雨夜,女儿终于尝懂了妈妈坚持手工的意义,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摆在面前,母女俩的心结解开了。这让我想起有一年除夕,老伴跟几个小辈儿为包饺子拌嘴:孩子们想图省事买现成的,老伴非要自己动手。直到小侄孙们跑来,嚷嚷着“姑奶奶教我们包真正的饺子吧!”我才恍然,原来吃食这东西,就是一代代人传下去的记忆绳结啊。“湾仔码头”后来能在手工精神和机器生产之间找到平衡,这份智慧,对我们这些家里头也常为“老规矩”和“新办法”犯难的人来说,真是点醒梦中人。

电影散场,我和老伴顶着四十度的高温,直奔小区门口的中百超市。那劲头,不像是去买速冻食品,倒像是去迎接一段能嚼在嘴里、咽下肚的回忆。看着云吞在滚水里翻腾,香气漫开,电影里的香港街景和我们年轻时的日子,奇异地搅和在了一起。老伴一句平常的“晚上吃啥”,因为这电影,好像也有了特别的味道;我们连碗底的饺子汤都喝得一滴不剩,这大概是对这部电影最好的回应了——味觉这东西,真能让你一瞬间钻到故事的心尖儿上去。这体验让我琢磨:为啥吃的喝的,总比别的艺术更能一下子戳中我们?大概因为“吃”这件事,最能直接传递中国人藏在心底的那点情意吧。味觉的记忆,像是绕过了脑子,直通心窝子,不讲道理,却最是深刻。

往大了看,《水饺皇后》讲的也是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全球化”的年头,怎么守住自己根上的那点东西。当大超市挤走了街边小摊,当预制菜快占领了厨房,臧健和偏要用山东大白菜、不肯换本地菜的“倔”,反而成了她最硬的招牌。这让我想到保护那些老手艺(非遗)——真正的活下来,不是像古董一样锁在玻璃柜里,而是让它在今天的人间烟火里,照样活色生香。“湾仔码头”就证明了:最带着家乡泥土味儿的,往往最能走向世界;最老派的做法,没准儿恰恰最合时宜。

电影结束好一阵了,臧健和那句“只要水饺在,家就在”还在我耳朵边打转。在这个人们像水一样到处流动的时代,家乡的味道,成了揣在怀里的“护身符”。散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就是靠着舌尖上这点共同的记忆,在心里头搭起了一个看不见的“家”。一碗云吞,一颗饺子,就是这精神家园里最小、却最实在的一块砖。《水饺皇后》把一个生意场上的传奇,还原成了我们普通人的情感故事——说到底,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味觉记忆的守门人和传递者吗?当老伴把碗里最后一个云吞夹到我碗里时,我忽然全懂了:这部电影真正讲的,是怎么靠着那口熟悉的味道,把“漂着”变成“落定”,把“回不去的昨天”变成“握得住的明天”,把“活着”变成有滋有味的“过日子”。就在那碗热气腾腾的汤水前,所有离家在外的心,都能找到片刻的安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