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灰灰菜的生命史诗
一颗灰灰菜的生命史诗
赵军
从《诗经》中南山北坡的“莱”,到贫士碗中的“藜羹”,再到老人手中的“藜杖”,灰灰菜(藜)早已超越了其作为一株普通野草的生物学定义。
它是文化的承载者:在《诗经》的雅乐里吟唱。《小雅·南山有台》云:“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杜甫有诗云“试问甘藜藿,未肯羡轻肥”,以灰灰菜自喻清贫坚,陆游也以“一碗藜羹似蜜甜”表达安贫乐道。千百年来,灰灰菜已成为清贫、隐逸、衰老从容的文化符号。
而深深打动我的是,它身贱品高。它是生命的馈赠者,在荒年为生灵续命,在和平年代为餐桌添绿,在生态修复中默默出力。
它目睹了农田的丰饶与荒芜,经历了饥民的挣扎与希望,更见证了红军的坚韧。红军长征时期,灰灰菜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革命菜”、“红军菜”,是艰苦岁月中重要的食物和药品(外用消炎)来源,使其成为革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生动符号,承载着艰苦奋斗的历史记忆。
随着健康饮食和回归自然的风潮兴起,灰灰菜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绿色野菜”,重新受到关注,出现在农家乐、生态餐厅甚至高级餐厅的菜单上。
其实,灰灰菜还是一种“先锋植物”,在荒地、路边能快速生长,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作用。
这株看似卑微、覆盖着“灰”粉的野草,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深刻的文化渗透力,在华夏大地上书写了一部独特的生命史诗。今天,在路边无意中遇见你,就像见到失散多年的乡亲,引起无数的联想与回忆,忽然间感受到了你身上那跨越千年的厚重与诗意。
于是,胃觉也翻腾起来,从已化为我身体营养,助我成长的细胞中,去寻找记忆。灰灰菜主要食用其嫩茎叶。
凉拌:焯水后过凉,挤干水分,加蒜泥、醋、香油等调味。
做馅:焯水切碎,与鸡蛋、肉类等混合做包子、饺子馅。
蒸菜:洗净拌上面粉蒸熟,蘸蒜汁食用(类似蒸榆钱、蒸槐花)。
煮汤/做粥:可放入汤或粥中增色增味。
晒干菜:焯水后晒干,冬季泡发食用。
这几种食用方法,小时候都吃过,最常吃的是第一种。吃野菜的日子里,根本没想到其文化及象征,现在回首发现,原来,杜甫、陆游和我吃过同样一种野菜,红军喝过同样的野菜汤。
今天,在城市小区的路边再次看见你,就像遇到从前的自己,久久驻足,与你攀谈,发现你原来也有自己的生命史诗。苍绿的叶片上撒着斑斑银灰——我的灰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