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的一个特点,现在的人很多是追求得的,直奔着得而去的目的性或功利性太过突出,凡事首先想到的是我能得到什么,或者是在某件事情上或某段关系中强调先得了再说,至于后果嘛,不予考虑或欠考虑。这是对是错?时间会告诉其答案。旁人能说什么呢?毕竟一切发挥作用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毕竟能教育人的不是道理,不是旁人,而是南墙,是棺材。外人告诉的,即便再正确,其本人不理解或不认同,也会抵触,会反驳,会恼怒,会怨恨。所以,人不能随便当救世主,况且你不是救世主。救世主只能是遥远的,遥远的才是救世主。对于有的人、有的事,顺其自然就好,由其自生自灭,好是其果,坏亦是其果,谁的执拗谁买单。最初听到有人说:“有人的要去死,不要拦着他。”我是很不能理解的,甚至是怨恨这人是狠心的,是没有人情味的,至少是没有爱心或同情心的。经年累月,慢慢才知道这话说的是什么了。
有的人一旦得之较少或没有得到,便意志消沉,郁郁寡欢,怨声载道,怨天尤人,甚至愤世嫉俗,深陷阴郁的泥淖难以自拔,耿耿于怀,极致的人更是会郁郁而终,撒手人寰。何其悲也!伤春悲秋或许是自然之事,常人皆有之。偶有情绪低落,伤感一下,人之常情。但作茧自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钻到牛角尖端不休止,我觉得就是不对了。感怀什么呀,伤悲什么呀,感怀一下或一阵就可以了,论起伤感,我们自是比不了后主李煜的,人家一曲《虞美人》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江山易主、佳人失去,心中是何滋味?翻江倒海?痛不欲生?苦海无边?与之相比,我们的这点失又算得了什么呢!问君能有几多愁?能比得上后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想到此,是不是得释然了?释然了才是法门,才有新生。眼睛盯着阴影时,不妨蓦然回首,不一定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能瞧见阳光,心地柳暗花明。
啰里啰嗦,似乎只劝人不要太过注重一时之得、莫为一点或一时之失伤悲了。古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没有那么高的境界,当然也不要求诸君如“范”。不过我倒是相信当代“范仲淹”应该是有的,兴许就是汝了,这自然更好。我想表达的是,荣辱得失,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就好。不是常有人语“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嘛,值得借鉴和学习。在我理解,这大概就是平常心态了吧。但这并不是怂恿人们凡事消极以待,我还是主推主体主动和努力的。“成事在天”不假,但“谋事在人”是正向的,是先期条件,没有“事在人为”,不会有“心想事成”。这世界是公平的,有劳有得,多劳多得,不劳不得。这是自然铁律。劳什么,得什么,这是世界安排的,即便有不如意,但亦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如,种树不一定收获落叶,但一定能收获景致,扫落叶不一定要落叶,但一定能收获健康的身体。付出与收获是平衡的,是守恒的,形式不同罢了。我们谨记,有付出就有回报,切莫中“守株待兔”之蛊。
说到回报,不可有小付出、大回报的心理或思想,这是违背自然之道的。例而言之,不可付出一,却想回报二三。自古就有“人心不足蛇吞象”之警言;亦不可付出了就要挟必须回报,常听有人说:“我付出了那么多,你给了我啥?”此言不仅透着抱怨,也透着不明事理:付出是应该的,但不一定索要回报;付出的再多,也不应成为折磨对方、要挟对方的资本。换而言之,正确的付出,会有相当的回报,邪性的付出则会收获失望或痛苦,比如,我付给你钱财,你让我折磨,显然是不能成立的。相反,“福往者福来,爱出者爱返。”正确地付出,会被珍惜,会被感恩,会被铭记,会被“报之以李”。那些所谓“吉人自有天相”,“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的人,绝非偶然,却是冥冥之中善因善果的注定。愿人们都能深明其道,舒心生活。
得与失,实则是取与舍的结果,除了前文所发现的规律外,我们还应会发现:工作或事态,不能玩大撒把,放任其自由发展、变幻,要去管、要去理,要根据预期的意志和目标去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要的是葫芦》就是一个很经典传神的寓言故事,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和警示。得失之间有个平衡,不舍该舍,则不得应得。当然,什么都不想舍,什么都想得,也是不可取的,甚至说是错误的,欲得所有,终不得所有。这大概是世界的“留白”规律了。
人世间的得到什么、遇到谁人,不说是命有定数也差不多,至少目前我是解释不了这是怎么回事。该来的来、该走的走,人生一世,物质上总是缺这少那,人缘上也是来了走了。一念起,一往情深;一念熄,咫尺天涯。秋月春风惯看,前路得失依旧。
窗外的银杏树有几片叶子黄了,飘飘悠悠落下来,它拥有过芳华,无憾。
镜中的我鬓角些许头发花白了,肆意地昭告衰老,它曾有过茂盛,自然。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吧,如此,已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