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夏天的最后一天。从天气温度上感知,我觉得那好像是最热的一天。走在郑州的大街小巷,每一处都像极了桑拿房,身上的汗水如同决堤的河流,汹涌不止。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楼层越高,温度也越高。倘若不开空调,在室内站上一会儿,就仿佛置身于刚出砖的窑洞,瞬间汗水湿透全身,连站稳都成了难事。这便是昨日郑州的真实热度。
今日清晨,我坐在窗前,房间依旧如蒸笼一般,若我是包子,估计这会儿都能被蒸熟了。不开空调,也不打开风扇,根本就没法安坐。我翻开日历,啊,今日正式立秋了。轻轻分开这本“季节之书”,才惊觉这一年竟然已过去了一半有余。真可谓“岁月不饶人,一日难再晨”啊,这日子过得飞快,快得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随意从网上查阅一些关于《立秋之说》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各说其辞。你看作家张承志笔下的立秋:“…火一样的上午,过去了。在恐怖的酷热中,一切都呈着残酷感,但又呈着难言的美…我看见人的影子在蠕动,突然觉出‘凉爽’的一刹那。天空中那凉爽开始疾疾运行,涌涌的凉爽漫天盖地而来…”。这文章写得美到极致。可今天立秋,我在郑州依旧仿佛置身桑拿房,汗流浃背,汗水怎么擦都擦不完。
说实话,在中原地区的立秋日,虽说夏天结束了,但从气温上感知,丝毫没有秋意,不仅如此,反而更热了。作家笔下的“立秋凉爽”之说,应该不适用于中原郑州,估计是北方的其他地方。在郑州,我们绝对感受不到,只能在他的文章里去想象那一丝凉爽罢了。
从我国的季节划分来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大多在农历七月初一前后,也就是公历 8 月 7 日至 9 日之间。对于中国人而言,立秋意义重大,它是反映一个太阳年季节变化的八象八节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
俗话说“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从立秋之日起,我国内陆的西北强冷空气便开始东移南下,一般先抵达华北平原,再缓缓向南方推进。也就是说,冷空气先到达的地方,人们会率先感受到一丝凉意,各种景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尚未被冷空气波及的地方,比如南方,就感觉不到秋的气息,和夏天没什么两样,景物也没多大变化。
河南有句谚语:“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这说明当地受到了西北寒流的影响。接下来便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季节的更迭就像上了发条,丝毫不肯让步。
然而,立秋之后,在中原地带,“秋老虎”依旧凶猛,甚至比夏天还要炎热。就像今天立秋,依旧酷热难耐,完全感受不到一丝凉意。
关于立秋,中原地带有不少顺口溜和农谚,比如“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下午立了秋,热死老丫头,晚上立了秋,热死老黄牛”“头伏芝麻二伏豆,晚栗种到立秋后”“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立秋三场雨,秕谷变成米”“立秋雨绵绵,遍地是黄金”“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意思是立秋时没有旱涝之忧,农夫便可坐等收成)“雷打秋,冬半收”……这些都是几千年来农人积累的气候经验,十分宝贵。
总之,立秋的说辞很多,很多。正如作家所言:立秋是丰满的,是美好的,可以说遍地是黄金,遍地是好风景,让你一抓一大把,美景让你看也看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