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中元节,空气中悄然弥漫着一缕淡淡的哀伤,宛如轻柔雾霭,将我层层环绕。那浓浓的哀思,恰似汹涌的潮水,在我心间翻涌不息,一波又一波地撞击着我的心房。
天还未破晓,夜色仍如墨般浓稠,我便披衣起身,缓缓走进书房。坐在那明亮却稍显冰冷的窗台前,我静静地遐思遥望。窗外,车水马龙的喧嚣与灯火璀璨的繁华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都市画卷。然而,我的思绪却如脱缰的野马,穿越了漫长的时空距离,飞回了那承载着我童年记忆的乡村,飞回了父亲那温暖却又疲惫的身旁。
母亲离家后的那些年,父亲宛如一座巍峨的大山,独自扛起了整个家的千斤重担。那时的他,不过是一个刚刚步入中年的男人,却要直面生活中的千难万险。我当时年仅三岁,懵懵懂懂,大姐也仅仅十几岁,同样不谙世事。我们这两个年幼无知的孩子,成了父亲生活的全部重心。吃喝拉撒,每一个琐碎的细节都紧紧牵动着他的心;家里地里,每一处角落都留下了他忙碌而又坚定的身影。
那个年代的农村,与如今的繁华景象截然不同。夜晚,没有明亮的电灯照亮前行的路,唯有昏黄的煤油灯透出微弱的光亮,在无尽的黑暗中挣扎。整个村子仿佛被一块巨大的黑布笼罩着,伸手不见五指。夏天,没有空调带来的丝丝凉爽,火球般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仿佛要把整个世界都烤焦。父亲汗流浃背地在田间劳作,那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顺着脸颊不停地滚落,滴进干涸的土地里。冬天,刺骨的寒风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割着人们的脸庞。没有暖气的屋子冷得如同冰窖,我穿不上暖和的棉鞋,身上的衣服也十分单薄。每到冬天,我的脸和双脚总会长满冻疮,那红肿的皮肤又疼又痒,仿佛无数只小虫子在啃咬着我的身体。冻疮要等天气渐渐变暖才会慢慢好转,可一到夏天,那隐隐的瘙痒仍在提醒着我曾经经历过的苦难。
由于父亲一人独自操劳,家里的生活条件在村里比别家差了不少。吃饭成了每天最发愁的事,常常是吃了上顿,下顿就没了着落。记忆里,顿顿都是贴红薯干锅饼,或是玉米面掺红薯干面做的窝窝头。那粗糙的口感,干涩地划过喉咙,难以下咽。吃顿白馍,对我们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般的奢望,唯有在过年时,才能吃上白面馍、尝上一口肉。那香气四溢的白面馍和鲜嫩多汁的肉,成了我童年最美好的期待。即便生活如此艰难,父亲却从未放弃让我们上学的念头。他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为了我们的学业,他日夜奔波,不辞辛劳。在他的坚持与努力下,我们姐弟俩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还各自成家立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时光是一把无情的刻刀,在父亲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我们渐渐长大,羽翼渐丰,而父亲却慢慢苍老,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长年累月的辛勤劳作,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各种疾病接踵而至。他的背不再挺拔,脚步也不再轻盈,每走一步都显得那么吃力。最终,在他七十七岁那年,被肺病、食道疾病等多种病症击倒,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一刻,我的世界仿佛崩塌了,心中的那座大山轰然倒下,只留下无尽的悲痛和思念。
如今,我已在大都市工作多年。城市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灯红酒绿的繁华景象让人眼花缭乱。然而,这一切都无法让我忘记故乡的那片土地,忘记父亲那慈祥的面容。可生活的忙碌、工作的压力,就像一道道无形的枷锁,让我一次次错过了回乡的机会。每到中元节这个满含哀思的节日,我的心里总是充满了愧疚。我没能回到故乡,在父亲的坟前恭恭敬敬地烧上一叠火纸、摆上几许祭品,点上一炷香,以表达我对他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今年的中元节,依旧如此。我还是无法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无法到老父亲的坟前诉说我对他的思念。只能在这遥远的他乡,朝着故乡的方向,默默地祈祷。恍惚间,我仿佛看见父亲那温暖的笑容,听见他亲切的话语。他那和蔼的面容,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的心田;他那关切的话语,就像潺潺的溪流,滋润着我的心灵。我知道,父亲一直都在我心里,从未真正离开过。
愿父亲在天之灵安息,我会带着您的期望,勇敢地走下去。我坚信,无论相隔多远,我们之间的爱,永远不会消散。父亲,您永远活在我的心里,您的爱将永远照亮我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