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真快,转眼已到白露。
我赶紧翻开时间之书,查阅有关白露的来历和典故,见诸多知识与诗趣跃然纸上,顿感雅兴满怀。于是提起拙笔粗略记述,既是呼应写作的嗜好,也算给这个节气一个郑重的交待。
古人写白露,总藏着最细腻的秋意。有诗句道“枯蝉傍依衰柳,秋风老了荷塘”,寥寥数字便将白露时节的清寂与秋深写得真切,蝉声渐歇、柳丝泛黄、荷塘褪去盛夏的繁盛,秋的轮廓在这字句间清晰起来。还有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将白露凝成的霜气与朦胧情思相融,成了千百年间最动人的秋日咏叹;杜甫笔下“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又把白露清晨的鲜活写得具体,甘子凝露、马蹄踏露,满是生活的清趣。
据资料记载,当太阳自夏至后一路南移,到达黄经165度时,便是白露,多在阳历9月7日前后。此时天气转凉最是分明,白日里或许还留着夏末的余温,可到了夜晚,若不盖床小薄被,真能被微凉的夜气冻醒——这便是白露的信号,宣告炎热的夏天彻底远去。走在清晨的路边,也能清晰看见自然的变化:草叶尖挂着的露水多了,不再是夏晨转瞬即逝的薄露,触之带着明显的寒凉,风一吹,还会顺着叶片滚落,沾湿鞋尖。
随着白露到来,我国内地的风也换了性子。夏日里温热的东南风渐渐退场,西伯利亚吹来的寒流——那带着冬意的风,开始慢慢占据主导。冷空气一次比一次强劲,天气便一天比一天冷。正如老辈人传下的谚语:“白露刮场风,一夜比一夜冷”“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没有半分虚言。风掠过树梢时,树叶“哗哗”往下落,先是零星几片,渐渐便成了簌簌的秋声,铺在地上,成了最早的秋景。
此时我国北方地区,降雨明显减少,“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日子就要常驻。抬头看,天空是澄澈的蓝,云朵变得轻薄,不像夏天那样厚重积雨;空气也渐渐干燥起来,晨起时偶尔会觉得喉咙发紧,这便是白露“燥”的特质。
白露的物候,藏着自然的时序密码: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大雁排着“人”字或“一”字的队列,从北方浩浩荡荡南飞,翅膀划破秋空,鸣叫着奔赴温暖的南方;燕子(玄鸟)也收起夏日筑巢的忙碌,成群结队往南迁徙;而留在本地的鸟儿,忙着衔食贮藏,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储备食粮。古人写大雁,总带着乡愁与壮阔,如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道尽雁去秋来的苍茫;也有“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的说法,将雁阵与山河相连,添了几分厚重。如今在城郊或湖边,若早起仍能瞥见雁群的身影,那整齐的队列,依旧是秋日里最壮观的自然图景。
古时还有“白露后三候不现,则天下生灾”的说法,想来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如今我们知晓这不过是传说,不必挂怀,只需循着节气的脚步,感受时节的流转便好。
白露对农作物的生长也至关重要。此时昼夜温差拉大,白天的阳光仍能供给充足热量,让庄稼积累养分;夜晚降温快,减少养分消耗,利于作物成熟。北方的玉米渐渐饱满,稻穗垂下沉甸甸的穗子,南方的甘蔗开始积累糖分,田野里满是即将丰收的气息。
生活养生上,白露也有讲究,最常听的便是“白露不能露”。此时昼夜温差大,若还像夏天那样穿短袖、露脚踝,寒气容易侵入体内,引发感冒或关节不适。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更要及时添衣,早晚出门不妨带件薄外套,护住肩颈和脚踝。
古时孩童的白露,还藏着入学的仪式感。到了这个时节,适龄的孩童要整理好衣裳,保持衣貌端正,去学堂的大成殿拜孔子,行庄重的入学礼,之后背着书包,哼唱着《读书郎》的儿歌,正式开启求学之路,那份认真与期待,想来和如今九月开学的孩子们别无二致。
“江山清明疏净,田畴农人正忙”,白露一过,中原大地便迎来“三秋”大忙时节。农民们忙着收割早秋作物,播种晚秋作物,还要给庄稼施肥、除草,田间地头满是忙碌的身影。阳光洒在金黄的稻田里,映着农人黝黑的脸庞和笑意,这是白露时节最动人的烟火气,也是一年里最踏实的希望。
白露是秋的信使,带着清寂,也藏着热闹;带着寒凉,也裹着丰收的暖。愿我们都能循着这节气的脚步,感受秋的美好,也珍惜这一年中不冷不热最清爽的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