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鲍玉峰的头像

鲍玉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3
分享

绝妙好辞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充满智慧与趣味的故事流传下来,曹操与杨脩途经曹娥碑时发生的那段轶事,便是其中一段闪耀着奇思妙想光芒的佳话。

一日,曹操带着杨脩策马而行,途经曹娥碑。只见那碑的背面刻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大字,这八个字仿佛是神秘的符号,散发着一种难以言说的魅力,瞬间勾起了曹操的好奇心。他转头看向杨脩,询问道:“你可知道这八字究竟何意?”杨脩思维敏捷,不假思索便应声答道:“知道。”曹操听闻,心中也泛起了探究的涟漪,但他摆了摆手,说道:“先别讲,容我琢磨琢磨。”

于是,主仆二人继续前行。这三十里的路程,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无限拉长。曹操骑在马上,眉头微皱,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那“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几个词,如同灵动的精灵,在他的脑海里来回打转,恰似一场充满挑战的拼图游戏,等待他去拼凑出完整的答案。

曹操首先将目光聚焦在“黄绢”之上。他思忖着,黄绢乃是有颜色的丝织品,“色”与“丝”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不正是一个“绝”字吗?想到此处,他的心中微微一动,仿佛在黑暗中寻得了一丝光亮。接着,他的思绪转向“幼妇”。幼妇,不就是年少的女子,也就是少女嘛,“少”与“女”结合,可不就是“妙”字。此时,曹操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兴奋,他的推理似乎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外孙”又该作何解释呢?曹操陷入了短暂的沉思。突然,他灵光一闪,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女”与“子”相加,正是一个“好”字。至此,曹操已经解开了三个谜题,他的信心愈发坚定。然而,当面对“齑臼”时,他的眉头再次紧锁。他反复思索着,齑是捣碎的姜蒜之类的辛辣之物,臼则是捣东西的器具,它的作用是受纳这些辛辣之物,那么“受”和“辛”组合起来,不就组成了繁体的“辭”(辞)字嘛!

刹那间,曹操心中豁然开朗,这四个字连起来,不正是“绝妙好辞”!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仿佛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使命。

此时,曹操忙叫杨脩也写下他的想法。没过多久,杨脩的文字便呈上。曹操接过一看,只见上面的答案与自己所想分毫不差。他不禁望着杨脩,眼中满是感慨,长叹一声道:“我的才智,可比不上你哟,走了三十里才想明白。”

这段故事,不仅展现了曹操的睿智与好学,也凸显了杨脩的聪慧过人。“绝妙好辞”这四个字,不仅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更成为了这段佳话的永恒注脚,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引得后人不断品味其中的智慧与乐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