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鲍玉峰的头像

鲍玉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8
分享

今日寒露

清晨的贾鲁河畔,晨练的脚步总与微凉的风撞个满怀。河水静淌向远方,仿佛要牵走思绪;两岸蒹葭裹着薄雾,老绿的植被间,垂柳与杂树的叶子晕着浅黄,几片落叶铺在地上,红、黄、橙交织成斑斓的地毯。指尖触到草木叶尖的晨露,凉意比白露时更甚——风里藏着季节的信使,轻声提醒:今日,寒露至。

俯身细品这露水,便懂古人为何以“寒”命名此节。每年10月8日前后,太阳在北半球的轨迹持续南移,给大地的热量愈发吝啬。相较白露,此时北半球气温再降,地面水汽凝结的露水更冷,再过些时日,便要凝成霜。这是秋天的“中场哨”,标志着气候从凉爽正式向寒冷过渡。

古人观物识节,早将寒露的自然变化写就成诗意的时序密码。此时节,最后一批鸿雁陆续南飞,它们不像早时那样匆忙,更似秋日的“访客”,慢悠悠掠过天际,为天空添了几分离愁,便是“鸿雁来宾”;深秋田间的麻雀渐渐少见,而海边的蛤蜊开始增多,古人见蛤蜊壳纹与雀羽相似,便浪漫地认为麻雀化作蛤蜊藏进水里避寒,即“雀入大水为蛤”;最动人的莫过于“菊有黄华”,寒露一到,菊花尽数开放,金黄的花瓣迎着秋风舒展,成为深秋里最亮眼的色彩,也成了这一节气的“时令名片”。

寒露的冷,在南北有着不同的模样,也催生出不同的农事节奏,老祖宗的农谚里藏着最实在的经验。北方降温更快,东北、西北等地早有寒霜,“寒露霜降,种麦勿慌”的农谚提醒着人们抓紧种冬小麦,同时要“收秋粮,打归仓”,让玉米、大豆等作物及时脱离田间,避免被霜冻损伤;南方气温虽未骤降,但空气愈发干燥,“寒露种菜,霜降种麦”是此时的农事指南,油菜、白菜的种植正当时,若遇降雨,更要记着“寒露雨,赛黄金”,及时蓄水为冬作物保墒,为后续生长攒足底气。

随着寒气渐重,寒露养生也有讲究,古书记载里藏着贴合时节的健康智慧。《黄帝内经》提“燥胜则干”,此时秋燥明显,易口干、皮肤燥,多吃梨、银耳、百合等润燥食物,或像古人那样煮一壶“寒露茶”,用菊花、麦冬泡水,能清润养肺;《千金方》劝“避寒就温”,寒露后要格外护好脚踝、颈部、腹部这些“关键处”,晨练或外出时别再穿露脚踝的鞋,避免寒气从脚入侵;白昼渐短的日子里,还宜遵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作息,早睡能养阴气,早起可吸秋晨的清新之气,轻松避开秋乏。

而寒露的浪漫,总与菊花紧紧相连。此时的菊花,或开在庭院角落,或绽在篱边墙下,金黄、纯白、浅紫的花色,将深秋装点得鲜活又雅致。古人爱菊,更爱借菊抒怀:陶渊明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把对田园的闲适藏进菊香里;黄巢咏“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借菊花的傲骨道尽豪情;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则将菊花的妖娆与清冷写得入木三分。

站在贾鲁河畔,看着落叶、晨露与菊花,不觉咏吟起“空山晓来露寒,独自且凭栏杆”的诗句,才真正懂寒露的意趣——它不是萧瑟的开始,而是秋天最醇厚的篇章:有自然时序的细腻之美,有农事烟火的踏实之气,更有藏在霜露与菊花里的浪漫与从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