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鲍玉峰的头像

鲍玉峰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10/14
分享

网络时代的公民写作

在当今时代,我们阔步迈入公民写作的新纪元。网络的普及与AI技术的兴起,为每一个怀揣表达欲望的人打开了创作与发表的大门,写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人人皆可成为文字世界的“发声者”。然而,在这看似繁花似锦的写作盛景背后,文学的江河却暗流涌动,呈现出令人忧心的颓唐之势。

如今,网络上的作品如潮水般涌来,数量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但细细品味,却不难发现,许多作品不过是粗制滥造的产物。部分创作者热衷于用身体写作,试图以大胆露骨的内容吸引眼球,将文学创作沦为低俗的噱头;一些人则在权术谋略中打转,把文学当作卖弄心机的舞台,偏离了文学应有的精神内涵;还有些人喜欢故作惊人之语,为了博人关注而罔顾事实与逻辑,让文字成为毫无价值的喧嚣;更有甚者,盲目贩卖西方时髦概念,生搬硬套,却未能真正领悟其精髓,使得作品充满了水土不服的尴尬。

就拿前几年流行一时的“身体写作”热潮来说,某些作家以极其直白、大胆的笔触描绘私密生活与情感体验,一时间引发舆论哗然,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与讨论。这些作品看似突破了传统文学的禁忌,实则是对文学严肃性和艺术性的亵渎。它们缺乏深度的思考与真挚的情感,仅仅依靠感官刺激来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犹如过眼云烟,在短暂的热度过后便迅速被遗忘,并未在文学史上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痕迹。

再看那些充斥着权谋之术的作品,它们往往过于注重情节的惊险刺激和人物的心机算计,而忽视了对人性、社会等深层次问题的挖掘。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许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但读完之后,心中却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无法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滋养。这种本末倒置的创作倾向,无疑是对文学资源的浪费。

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渴望如饥似渴,他们期待着能有一部部触动心灵、反映时代的佳作问世,然而这样的作品却如同凤毛麟角,千呼万唤难出来;另一方面,那些粗制滥造、旧货翻新,换汤不换药的作品却在市场上疯狂叫卖,通过各种炒作手段试图吸引读者的目光,可结果却往往是无人问津。这种供需之间的巨大落差,不仅是文学创作者的悲哀,更是整个文学界的悲哀。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的心态普遍浮躁,创作者们也难以静下心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精心的创作。为了追求快速的名利回报,他们往往选择走捷径,用一些低俗、肤浅的内容来迎合部分读者的口味,而忽视了文学作品应有的品质和价值。此外,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虽然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也导致了文学门槛的降低,使得大量缺乏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的人涌入写作领域,进一步拉低了文学作品的整体水平。

文学,本应是时代的镜子,反映社会的百态;是心灵的寄托,给予人们精神的慰藉;是思想的灯塔,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在公民写作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数量上的繁荣,更需要质量上的提升。创作者们应当摒弃浮躁与功利,回归文学的初心,深入生活,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创作出真正具有思想深度、情感温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在这个时代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走出当前的困境,迎来新的辉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