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太康县,恰似一颗镶嵌在中原大地之上的熠熠明珠,其深厚的人文底蕴仿若窖藏多年的醇厚佳酿,悠悠散发着迷人馥郁的芬芳。这座县城因夏朝帝王太康陵而得名,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千年岁月沉淀的故事,静静等候着我们去探索、去品味。让我们即刻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太康之旅,揭开它那神秘而迷人的面纱。
太康文庙:历史的深沉回响
踏入太康县城,首先闯入眼帘的便是那座满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太康文庙。它静静伫立在黉学街上,仿若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悠悠故事。
太康作为全国唯一一座以帝王名字命名的县城,历史极为悠久。秦代时这里设置阳夏县,它还是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将领吴广的故乡。东晋时期的顶级门阀大族——陈郡谢氏,同样源自这片古老的土地。
太康文庙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整整600年的漫长历史。其大门之上,一块镶嵌在墙里的文物标识上赫然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中间“太康文庙”几个竖底白字醒目异常,落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布”。“太康文庙”几个镏金大字的匾牌高悬在正间门上,刹那间为整个庙宇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遗憾的是,我们前来之时文庙正在施工维修,无法进入庙内一探究竟。不过,仅从庙外观察,便能深切感受到它的精美与大气。它虽是单檐建筑,可房檐里面又有一层,尤其是那精美的斗拱,每一根都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龙头,活灵活现。柱子旁边的雀替,雕工精湛绝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歇山山顶的收山墙,垂下来的悬鱼寓意着防水,檐角高高翘起,仿佛展翅欲飞的雄鹰,英武非凡。整座殿宇气势恢宏,尽显明代建筑少有的大气风范。
对面的拜殿是标准的歇山式建筑,殿门左方书写着四个镏金大字“斯文在兹”。建筑的侧脊上,各有一个形态各异的神兽,形象立体逼真,好似在默默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庙宇。如今,这座文庙仅剩下拜殿和大成殿两座殿宇,而文庙标志性的建筑棂星门、泮池、万仞宫墙等未能保存下来,实在令人惋惜。不过,每一座文庙都寄托着当地对于文运昌盛的期盼,太康能拥有这样一座精美的古代建筑,无疑是一笔无比宝贵的文化财富。
太康陵与少康陵:王朝兴衰的见证
离开太康文庙后,我们来到城关镇王陵村的太康陵。一座闪耀着金色光芒的雕塑和一座飞檐翘首的牌楼瞬间映入眼帘,牌楼正中间书写着三个镏金大字“太康陵”。那座三重檐的墓碑,正面庄严矗立,碑的后面便是夏朝第三位帝王——太康的墓穴。
夏朝第一位帝王大禹将王位传给儿子后,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太康是启的长子。他夺得王位后,迁都斟鄩(今河南二里头)。然而,太康并非贤明之君,他荒淫无度、整日饮酒作乐。一次外出狩猎时,家被后羿占据,后羿因夏民代夏政,这便是史料记载的“太康失国”。失国后的太康逃亡到这里,并最终安葬于此,太康县也因此得名。太康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据说这座陵墓里曾出土过汉代的文物,如今它是周口市的市级文保单位,让人不禁对里面究竟埋藏着什么秘密充满好奇。
往前300米,便是王陵村的少康陵。“这家院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般独特的描述为这里增添了几分别样的韵味。眼前赫然矗立着一座不大的石碑,上面书写着三个大字“少康陵”。少康陵的坟前石碑相比太康陵墓碑稍小一些,陵墓前有两棵柏树。少康是夏朝的第六位君主,他是太康的侄孙。与太康截然不同,少康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志在复国,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夏朝国力日渐强盛,史称“少康中兴”。少康还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发明了以高粱为原料的酿酒技术,被誉为酒圣、酒祖,他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杜康。太康陵和少康陵相距仅几百米,被称为“康王二陵”,它们宛如忠诚的守望者,静静见证了夏朝的兴衰变迁。
谢安故里:名门的荣耀与沧桑
随后,我们来到了老冢镇谢堂村的谢安故里。一尊洁白的汉白玉雕像静静伫立,下面刻着两个镏金大字“谢安”,旁边详细介绍着他的生平阅历。谢安活跃在东晋时期,可谓是文武双全,文有宰相之才,武能带兵打仗,是东晋时期当之无愧的顶流风云人物。
陵园内龟顶的白色石牌上,上书几个醒目的红字“中华谢氏第一陵”,这里便是谢缵墓,它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外表看,整个墓碑是三重檐的歇山式顶,碑牌上雕刻着“魏典农中郎将谢公墓”几个大字。谢缵是谢安的曾祖,也是陈郡谢氏的开基始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中的“谢”指的就是陈郡谢氏。这个家族能人辈出,才女谢道韫写出了“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千古名句,山水田园诗的鼻祖谢灵运,以及李白特别喜爱的诗人谢朓,都出自这个家族。然而,谢族绵延百年后,在南北朝时期的侯景之乱中走向了倾覆。曾经的名门望族,如今只留下这座陵墓,仿佛在悠悠诉说着往昔的荣耀与沧桑。
顾佐墓与顾朴墓:刚正清廉的传承
接着,我们来到太康县毛庄镇顾庄村的顾佐墓。顾佐(1376 - 1446年),字礼卿,是明朝建文二年的进士,官至右都御史,以刚正清廉著称,被时人称作“包拯”。当地人称他的墓为“顾御史墓”。墓葬现存墓冢8米多高,周长80米,墓前保留有石马、石人、石马桩等遗迹。2021年,顾佐墓被列为河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顾佐墓约1.5公里处,是他孙子顾朴的墓。顾朴在明朝时期担任右都御史等重要官职。顾朴墓高6米,周长约30米,墓冢为圆锥形。据说,当时发现这座墓时,还出土了不少玉器、瓷器等陪葬品,墓主人的尸体还没有完全腐烂,和马王堆辛追夫人遗骸较为相似,属于“湿尸”,有的衣物还保存完好。当时发现尸骨时,一位中年男子当场嚎啕大哭,原来他是顾朴的后人。据《顾氏家谱》所述,顾氏先祖嘱咐子孙要低调做人,尽量不要远离故土。顾佐和顾朴祖孙二人的墓,不仅是家族传承的有力见证,更是他们刚正清廉品质的象征。
白坡洼寺:慈悲与信仰的延续
我们又来到了太康县五里口乡王寺安村的白坡洼寺。这座寺庙规模较大,占地80亩,据老人说原名“白坡洼”。
白坡洼寺现建筑面积包括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等,建筑布局严谨有序。寺名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白姓郎中悬壶济世后来乘龙升天的传说,后由当地张姓富户出资兴建寺庙以作纪念。近代的王化宇、马张江偕僧人若干,相继住持该寺,但到民国时期,因战乱寺庙毁于一旦。
2010年,河南八方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西志等在外企业家出资上千万元,修缮了寺庙,使其恢复旧貌。寺庙雕梁画栋,古风犹存,寺内供奉着佛祖、如来、弥勒等铁铸佛像,各路神灵栩栩如生。寺庙的山门左面是无相门,右面是无作门,中间是空门,“一入空门深似海”的空门指的就是中间这道门。进大门后是天王殿,殿门中间上头书写四个镏金大字“莫向外求”,弥勒佛背后的韦陀菩萨,降魔杵横于胸前,说明这个寺院可以为云游的僧人提供一天的免费食宿。钟楼的对联“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迷路人”,让人不禁陷入深思。圆通宝殿里供奉着千手观音,前方的大雄宝殿建筑明显仿明清风格,金碧辉煌,但房檐下面的彩画配色却十分素净。最后一个殿宇是藏经楼,相传在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位郎中从京城来到太康县,走街串巷为当地百姓悬壶济世医治病痛,人们的大小疾病都来找他,后来他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善心,就在白坡洼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庙宇。白坡洼寺历经千年,见证了太康县的兴衰变迁,也延续着人们心中的慈悲与信仰。
吴广塔:起义精神的不朽丰碑
最后,我们来到了太康县逊母口镇小吴村的吴广塔。这是一座六面体的实心砖塔,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如今是河南省的重点文保单位。吴广塔也叫小吴塔,是为了纪念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将领吴广而建。
塔身一共七层,从第三层到第五层含有佛龛,上面可以看到彩塑的佛像。太康最早在秦代置县,当时称作阳夏县,《史记·陈涉世家》中写道“吴广阳夏人也”,说明吴广就是太康县人。吴广塔斑驳的石灰下面是青砖砌筑,塔尖之上布满青苔,尽显它的历久沧桑。这座塔不仅是对吴广的纪念,更是陈胜吴广起义精神的不朽丰碑,激励着后人勇敢地为正义和自由而奋斗。
太康县,这座充满人文魅力的县城,以其丰富的古墓、黉学、寺庙、砖塔等建筑,见证了一段段浓厚的历史传奇。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镶嵌在太康的土地上,等待着更多的人来发现、来感受这份穿越千年的人文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