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贲宝莉的头像

贲宝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5
分享

中秋:月光里的团圆诗

当第一缕桂花香沁入心脾。日历上那个被圈起的日子便有了温度。农历“八月十五”的字样便格外醒目,这个被中国人镌刻进文化基因里的节日,这轮被中国人仰望了千年的月亮,从《诗经》的“月出皎兮”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它从不只是宇宙间的天体,而是被揉进烟火气、裹着人情味的文化符号。中秋节,从来不止是赏月吃饼的仪式,更是一场关于“团圆”的精神奔赴,它是千里之外的归期,是餐桌上温热的茶点,是家人眼中的牵挂,更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团圆哲学。让分散在山河各处的人,循着月光的指引,回到最柔软的港湾。

中国人对中秋节的情结,藏在“圆”的意象里。月亮要圆,月饼要圆,桌上的餐盘要圆,连围坐的家人,也要凑成一个圆满的圈。这份对“圆”的执着,不只是简单的形态追求,而是对“完整”的深层渴望。古时有“天涯共此时”的遥望,今人有“云端话家常”的联结,无论科技如何变迁,“圆”始终是中秋不变的底色。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游子的乡愁,也映出家人的期盼,让每一个身处异乡的人,在抬头望月的瞬间,都能感受到一份跨越山海的牵挂。

中秋的团圆,从来不是形式上的相聚,而是心灵的靠近。记得小时候,中秋的傍晚总弥漫着烟火气。母亲在厨房揉着月饼面团,面粉落在她的围裙上,像撒了一层细雪;我和哥哥围在桌边,等着第一笼月饼出锅,鼻尖萦绕着豆沙的甜香。那时的团圆,是咬下月饼时的满足,是听父亲讲嫦娥奔月时的好奇,是一家人挤在藤椅上看月亮时的热闹。后来长大,离家越来越远,才慢慢懂得,那些看似寻常的瞬间,早已把“团圆”的种子种进心里,它不是非要围坐一桌,而是哪怕隔着千里,想起家人的叮嘱,想起儿时的味道,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温暖的力量。

中秋的意义,更在于它是一场“爱的接力”。父母总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就像母亲会提前准备好我爱吃的食材,父亲会把炒好的瓜子装进袋子里,等着我回家;而我长大后,也会把这份爱传递下去,我会记得父母的口味,想着给家里添些实用的物件。去年中秋,我给父母买了保暖内衣,和他们用视频聊天,隔着屏幕,看见母亲笑着说“穿上真暖和,好像你就在身边”,忽然觉得,团圆的方式或许会变,但爱的本质从未改变。它像中秋的月光,温柔地笼罩着每一个人,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里,不忘停下脚步,问候一声远方的家人,也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中秋还是一个“积蓄力量”的节日。生活里总有奔波与疲惫,也会有迷茫与焦虑,而中秋的团圆,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让我们可以暂时卸下重担,在家人的陪伴中汲取勇气。或许是母亲一句“别太累,家里永远是你的后盾”,或许是父亲一杯温热的茶,或许是和兄弟姐妹聊起儿时的趣事,那些简单的瞬间,总能抚平内心的褶皱。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人生也有起起落落,但中秋的月亮总会如期变圆,提醒我们:无论此刻经历着什么,总有一份爱与牵挂在身后,支撑着我们继续前行。

如今的中秋,多了几分现代的气息。有人带着家人去旅行,在山水间感受团圆的美好;有人选择留在工作的城市,和同事一起包饺子、吃月饼,把异乡变成“第二个家”;还有人通过视频连线,和家人一起“云赏月”,让思念在屏幕两端流淌。这些不同的方式,都在诠释着中秋新的意义,团圆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爱的存在。它像一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也让我们在追逐梦想的同时,不忘回头看看身后的家人。

夜色渐深,月光洒在窗台上,像铺了一层薄薄的银霜。桌上放着母亲上次做的小炒肉,吃下一口,还是熟悉的味道。拿起手机,给家里打了个视频电话,屏幕里母亲正忙着做饭,小侄子侄女在旁边笑着说“姑姑,明年中秋我们一起去看海吧”。那一刻,忽然明白,中秋的意义,从来不是非要“在一起”,而是“心在一起”。它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始终记得自己的根,记得那些爱与被爱的瞬间,也让我们带着这份温暖,更勇敢地走向未来。

中秋的月光,照了千百年,照过古人的乡愁,也照见今人的期盼。它像一位温柔的见证者,记录着每一个家庭的故事,也传承着中国人对团圆、对爱、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在这个中秋,愿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月光的温暖,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团圆,也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温暖与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勇敢前行,不负时光,不负所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