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深夜,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毫无睡意。我起身望着书桌上那一堆久未落墨的稿纸,忽然就有了动笔的念头:好久没有写字了,不如写点什么吧,哪怕只是为了打发这漫漫长夜。
可写什么呢?写故乡?记忆里的田埂、河流,人物?一落笔,总免不了沾染上乡愁的伤感,怕写着写着,文字未成,情绪却先溃堤,反而更难入眠。写小说?又自知没那份编织故事的本事,怕那些零碎的想法落在纸上,只会变成杂乱无章的句子,连自己都读不下去。
目光在稿纸上停留许久,“中南门”这三个字轻轻冒了出来。算一算,从我上高中时背着书包穿梭在铜仁的街巷,到大学毕业后回这里工作,不知不觉竟已过去了七八年。这座城的风、巷子里的烟火气,早已悄悄融进了日常。若是不写点什么,倒像是辜负了这些年与它相伴的日子。
一
我对于中南门的记忆,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彼时十几岁的我,还在向阳路上高中,对中南门仅存的印象就只有逸群小学,陈公馆,以及附近那些老旧的房屋建筑。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一带叫中南门,更不曾深入其间游走。常去的倒是文笔峰、架梁山,而对东山,则几乎一无所知。那时大十字的天桥尚未拆除,我和同学曾在桥下采访过路市民,以完成老师布置的研究作业。
有一次我从大十字沿着河岸走到兴市桥。走着走着,望着河边的那些树木水面的倒影,我一拍脑袋,方才想起原来十多年前我就走过这条路。那时放假回家,从大十字走到兴市桥,过了兴市桥,再到客车回石阡。掐指一算,那些日子竟已隔了十多年,愈发模糊了。
二
江面上映现的是铜城特有的风景,碧绿而宽阔的锦江水,两岸分布着一些建筑,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桥梁悬于河面上。江大概有100米宽,这样碧绿的江水是罕见的。明清时期,满载着货物的、大大小小的船只频繁来往于锦江之上,停靠在西门、中南门、便水门等码头边。随着时间的推移,锦江褪去了航运的功能,在市区中心留下一道亮眼的绿带。
江边的中南门古城,白天商户紧闭,到了晚上,则是另一种景象。岸边的彩灯相继亮起,市民们工作了一天,晚上到这古城之内,或是踱步,或是约会,或是来此游览。到了晴朗之夜,月亮于东山之上升起,给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城增添了几分别样的韵味。当然,还有一些孤身的人闲着无事也会来此溜达,比如我。
七月,是个阴天,我独自走在古城边上,尽管我已经走过了无数遍。在我转头望向东山时,一只白鹤正停留在东山的揽星阁楼角上,它先是扶摇直上,接着向下滑翔,在空中划出一道利落的弧线。它掠过我的头顶时,我能够清晰的看到它绸缎般的腹部。一眨眼的工夫,它又借着江风,在河岸边的树木之上辗转腾挪,最后,落在江边一级台阶上。
我拔腿向它奔去,靠近它时,它并没有被我惊扰,而是悠闲地喝着水,还用琥珀色的眼睛朝我这边瞥了一眼。我走到离它只有几米距离时,几个顽童发现了它的存在,急冲冲向它扑去。它或许是受到了惊扰,于是张开翅膀,远去。它的身影逐渐模糊,变成了一个几乎看不见的米粒般的白点。
三
东山是铜仁府城的一座城中之山,相较于文笔峰、架梁山,它只能算是一座小山。正德年间,参议蔡潮在城东南建了东山寺。到了清康熙四十年重建了一次,乾隆六十年毁于兵火。嘉庆元年,又由大学士贝子、云贵总督福康安重修,他将文昌阁和东山寺 合而为一,还亲题 “东山寺”匾额,写了一篇《重修东山寺碑记》。此后东山寺又历经多次兵燹天灾,仅存雷神殿、真武观、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
据《铜仁府志》记载,嘉靖十九年初,有三只老虎连续在东山的椒地里吼了四个晚上,吼得整个大地都在震动。其中一只被抓住后,其他两只才离去。到了嘉靖二十二年,知府李资坤改建铜仁旧城为石城,砌以砖石,并向东山北隙地扩展。同年又增建东山大观楼,又名镇远楼。
通往东山寺的路比想象中更近,也没多少蜿蜒的坡度,不过步行几分钟,山门便已在望。一块浑厚的巨石当道而立,上面深刻着朱红的三个大字——“东山寺”,像一声沉默而有力的指引。
从巨石右侧沿石阶而上,两旁树木葱茏得几乎有些霸道,枝叶在空中搭接,筛下细碎的光斑,也隔开了山下的车马人声。
走进寺门,一股浓郁又缥缈的香烛气息迎面而来,是一种能让人心神骤然沉淀下来的味道。连日加班的疲惫原本被咖啡因强行压制着,此刻在这宁静的氛围和袅袅青烟中,终于挣脱了所有束缚,似潮水般涌来。我在殿旁一条褪了色的长椅上坐下,想歇歇脚,眼皮却像被浸了水的棉絮,越来越沉,不听使唤地向下坠去。
在睡梦中,我似乎听见了周围传来诵经声、脚步声、风吹铃铛声所有的一切都开始模糊、拉远、变形。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入睡,而是在缓缓下沉,如一块石头坠入幽暗深海。光线在头顶迅速消失,冰冷的暗流裹挟着我,直往一片幽邃无比的黑暗深处堕去。此刻,我已分不清自己是在现在,还是在很久以前。
四
相较于白天的冷清与炎热,夜晚的中南门总算是有了更多的人气。下了班的市民、从各地过来的游人、各户商家、摊贩,为中南门奏响了一支夜的交响曲。饭店飘出的干锅牛肉的香味、摊贩上果汁的甜香,裹着江风钻进鼻子,勾得人脚步都慢了;抹茶店里那些抹茶饮料、抹茶冰淇淋,又给人带来一种别样的清新;朱砂工艺品店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工艺品,似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欧阳黔森文学馆、梵净书院、铜仁博物馆、陈公馆,又为这座古城增添了一道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大十字与中南门、西门桥交界处的广场上,露天电影正在放映,一块白布、一台放映机,就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大家或坐或站,在电影情节里感受着岁月的流转与生活的惬意。
当月光洒在锦江之上,波光粼粼的河面倒映着古城的丽影。沿着河岸漫步,清风拂面,带来丝丝凉爽。游客们欣赏着两岸的美景,欢声笑语在夜空中回荡。此时此刻,中南门的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将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传统与时尚相互碰撞,让每一位到来的人都深深沉醉在这迷人的夜色之中,不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