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风的头像

北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6
分享

再回腊山

 我的腊山情结始于一九九七年。腊山位于美丽的泉城济南西南,属泰山余脉,山势险峻,列泉城西诸山之首,数十里山水屏藩,有“腊山云屏”之誉。《长清县志·地舆志》东汉耿弇征讨张步,曾屯兵围猎于此,故称“猎山”。清乾隆帝赴泉城,小憩此山,曰:祭神降瑞之山也。遂名“腊山”。这一年,我从渤海深处的大钦岛连队考入了济南陆军学院。秋天,我来到了闻名遐迩的济南陆军学院,它似虎踞龙盘,就坐落在骄红似火的腊山红叶怀抱之中。

济南,西畔运河,北依黄河,南靠泰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兵家称之曰:北可进出鲁中,南可屏障京、沪,西则连结华中,以便相互策应。济南是当时国民党赖以支撑华北战局的战略要地之一。腊山则是济南西大门唯一的制高点,东西连绵约两三平方公里,历来皆重兵屯守,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一九四八年,济南战役打响,解放军从长清入济,突破国民党玉符河防线,抢占了腊山制高点,控制了张庄飞机场,加速了济南的解放进程。济南战役的胜利,将华北华东解放区连接成一片,从而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我猜想,一九九二年信阳陆军学院自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迁于此,更名为济南陆军学院,必定与腊山的这段光辉历史分不开。

时隔二十二年,恰逢收获的季节,我们再回腊山。“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唐诗齐烟九点中,就有腊山。从济南市的槐荫区往西出城不远,就到了腊山脚下,沿着一条盘旋的入山公路上山,行至山腰处任家山口,再下一个长坡,就到了济南陆军学院的大门。这次腊山之行,是缅怀军校毕业二十年的一次聚首。到的人不多,有二三十人。此时的济南陆军学院已成为过往烟云,偌大的院落,树木阴森,道洁径幽,如今只是我军北部战区的一个综合军事训练基地。

上午九点多钟,我们站在高处观望,院落大致还保留当时的模样。我们的学员队在院落西南角,老宿舍已拆除,地面上栽种的高大松木接踵而至,林立成排,松针将阳光筛成无数珍珠般的光点,偶有鸟儿穿梭,松针摇动,将光亮抖落在地面上,斑驳陆离,再也见不到当年的暄腾。老宿舍门前的操场,一深儿的草坪仿佛有人在上面涂抹了油彩,那草儿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娇嫩的身姿似一卷儿绿涔涔、毛烘烘的地毯平铺在地面,平平直直,一口气儿伸向远处。在草坪的另一头,一群儿虎体熊腰的官兵练得正欢。做示范的人,泚溜卧倒,来了个匍匐前进,膝、手、肘连换交替,一下子窜出很远。身姿稍定,他又来了一个前出据枪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喝成,足见训练有素。

阅兵场的一侧还保留着器械单双杠。我们很兴奋,跃跃欲试,争相跳上器械,一展风采。毕竟上了年岁,我们大多只能做些简单的动作。同学中,唯独一位在职的同学,他个子不高,精瘦,穿着一身新式迷彩,黝黑的皮肤略带些许红韵,晶莹剔透的眼睛似一双利剑,看向过来,透出的是坚毅与自信。谈笑间,他纵身跃起,单双杠、木马、四百米障碍课目一试而过,身手矫健,轻松愉快。立定站稳,他扬起笑扑扑的脸庞,随后握了握手腕,望了望器械,自然从容。我们鼓掌喝彩,他的脸颊瞬间飞上了红彩,这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却显得腼腆起来。

不知不觉到了十点钟,依照行程我们要上光华亭。光华亭,地处腊山之阳,修在陡峭的半山腰,是王光华烈士的栖身之所。光华亭必然要去的。一九八五年,济南陆军学院毕业班学员、湖北郧县藉学员王光华参加了越南自卫反击战,壮烈牺牲,被追认一级战斗英雄,追记一等功、国家二级英模。在其牺牲五年后,济南陆军学院在腊山南侧,学院北面,建造纪念烈士的“光华亭”,立有石碑。每逢清明、八一建军节、国庆节,全院师生都要前去瞻仰。

我们拾阶而上,信步到了光华亭。有心的基地官兵早已把光华亭打扫得干干净净,王光华烈士洁白的塑像在青松翠柏映衬下,显得十分庄严、肃穆。我们排列整齐,分别敬献了松枝和野花。很快,队伍恢复宁静。召集者咏读祭文。一时间,难忘英烈那句话、难忘英烈那面孔、难忘军旅那段情,若过往烟云,在脑海不断涌现。遥想当年,我们冬日入深山模拟实战演练:腊山延伸的远方,群山连绵,泰山之巅,白雪皑皑,谷深峰险。渴了,我们把那冰坨坨行军壶揽进怀,解开冻,你一口,我一口,似蜜甘甜;饿了,我们架起头盔,放进一把把米,掬起一捧捧雪,伏灶野炊,偶有一块咸菜疙瘩,小刀切开,你一块,我一块,咀嚼下饭,堪比肉香;累了,伙伴二话不说,摘下我的枪,替我扛在肩上,鼓劲砥砺前行……,同甘苦、共患难,涓涓腊山情立时流淌在我的心坎上。

一九九九年的母亲节,是祖国苦难的日子。在地球的另一端,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消息传来,我们登临腊山,在王光华烈士墓碑前,义愤填膺,壮怀激烈,泣血书,递申请,誓言“血债要以血还”,狠不得即刻“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岁月不居,如今祖国北斗导航自成体系,航母舰队出双入对,隐身歼击战机横空出世,长缨在手,“经略华夏,铸无敌铁拳;锁钥南海,固万里海疆”夙愿已成现实,我们足以慰籍先烈。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光华亭四周灌木丛团团簇簇、松树林郁郁葱葱,我内心深处蠢蠢蠕动,触景伤情,禁不住泪眼茫茫。

“就是倒下,也要倒在最前沿阵地上!”我们举起右手,庄严宣誓。片刻,召集者打开一瓶泰山老特曲,天地党国民,凤凰五点头,向王光华同志敬祭祀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对于血性的军人,酒一定要有的。酒,壮士出征,烈酒下肚,心中燃起的是‘斗酒扬鞭剑气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志!燃起的是慷慨赴死、壮士一去不复还的熊熊烈火!燃起的是‘壮志未酬何以家为’代代基因传承的滚滚铁流!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指南针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榜样是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当年,我们毕业的队伍,在王光华烈士的感召下,不慕灯红酒绿,不恋钟鸣鼎食,沐浴着冲锋的号角,义无反顾地走向边关荒漠、天涯海角。我们亲爱的同学李兴兵,踏着王光华烈士足迹,戎马兵戈,就牺牲在茫茫的大漠昆仑!

临近十一点,我们沿着小山坡往上走,登上了腊山的顶峰。腊山并不高,一百六十来米,山顶平阔,山势东高西低,北面有河环绕,南望可眺泰岱,虽逢初秋,但也不泛繁叶灼灼,金黄烂漫,层林尽染。山顶上耸立着铁塔电网,似乎给这山峰戴上了富丽堂皇的冠冕,抬头仰望,只见银光闪闪,额外耀眼。极目远眺,东西两面山峦高低起伏,怪石兀立,嵯峨连峰,腊山顿显巍峨,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霸王气势;山北脚下,腊山河像一条蓝色的飘带,迤逦着长长的柔发柳槐,把城市的喧嚣与腊山的宁静分割开来。

沿山西行有一处齐烟阁,它淹没在一片密密匝匝、五彩斑斓的浓密林木海洋之中。隐密的齐烟阁,对于我们这群有心人不难寻觅。精美细巧的齐烟阁,为八柱花岗岩双亭合一回栏式结构,灰瓦白栏丹楹,简洁明快,不失汉唐遗韵。亭子额头悬挂牌匾,上书“齐烟阁”行草烫金大字,落款“九十仲武题”,老辣苍劲,入木三分。两侧石柱楹联,隶书篆刻:助百泉流波锦川如瑶玉河似琨,映泰岱云霞仙峰作幛灵岩为幔。亭子外有石凳石桌,可供游人歇息小憩。难得的闲情逸致,我们其中的一位同学坐在石凳上,饶有兴趣得吹起了横笛。《喜相逢》《我是一个兵》《歌唱祖国》的调子悠扬而起,我们不约而同打起节拍和声高唱,声音穿过松林翠柏,越过灌木劲草,伴着阵阵热浪,在腊山上空回响,在林樾荡漾。

日光灼灼,我们走下腊山。一回头,那腊山金黄璀璨,似岁月蹉跎的母亲,静静肃立,依依不舍地目送游子再次踏上新的征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