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家人的事,乃至整个社会的事。无论是考生高温炼狱的黑色七月,还是父母葵花隐意的温暖六月,考生们笔战考场的3天,注定成为全民心跳的日子,学校、家庭、社会都在竭尽所能为高考的孩子保驾护航、祈福祝愿。
1992年,大学基本没有扩招,无论乡村还是城市,许多家庭象我一样,总想着能考个中专,或者读个师范,早早就业,减少家庭负担。那一年,或许因为我不够努力,又或许怪我偏科严重,高考自然惨败落幕。高考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情绪低落,既不想帮父母干农活,也懒得与往日的同学来往,更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整天郁郁寡欢、无所事事,竟然还萌生出外出打工的念头。那段时间,村里教书的老师经常在父母耳边唠叨“你家娃儿读书还可以,不如让他复读试试,不然真时可惜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不识字的父母背着我低价卖粮,廉价卖牛,还卖了养肥年猪,甚至还放下面子向亲戚朋友借钱,想法设法逼我复读。说是不让我们兄妹再上“睁眼瞎”的当,吃“土里刨食”的苦,受“被人看扁”的罪。或许因为自己努力,又或许是上天眷顾,复读一年的我,居然考取了所在县城的广播电视大学两年制地理师范班。毕业后,成为了“农转非”的“编制教师”,端上了“铁饭碗”,穿上“四个兜”,吃上“公家饭”,远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现在想来,那时我并不富裕的父母能够砸锅卖铁逼我复读,对我而言,无疑就是天大的爱。
2018年,女儿高三,我调入乡镇工作,妻子在乡村集市开店。女儿就读的高中是市里最好的学校,学生来自七县一市各个学校的尖子生,可谓学霸云集。高三那年,尽管大学扩招了很多,但竞争也非常激烈。想考大学特别是好大学,依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真是“一分可干掉千人”。高考那年,女儿学习很用功,心理压力也非常大,她经常会因为一次月考分数的下滑情绪波动,更会因为高考时间的临近紧张焦虑。为平抚女儿心态,我和妻子每个周末都从乡下赶到县城陪她,哪怕只是陪她说几句话,吃一顿饭,逛一次书店也好。现在回想起来,女儿高三的那段时间,每逢周末,我和妻子非必要均不外出,更不想与亲戚朋友休闲娱乐,完全变成陪读的后勤部长,还网学各种心理知识,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让女儿顺利通过高考,就连说话做事都格外小心谨慎。高考3天,我向单位请了假,妻子也关了店,全程陪女儿高考。每到考场,校门的警戒线外站满了送考的家长,有穿旗袍的,有拿鲜花的,还有高举葵花的……。守望的父母神情都很凝重,那种感觉像极了十月怀胎的孕妇,既焦虑紧张,更甜蜜快乐。
2025年,是全国高考又一次改革的第一年,我和妻子没有亲戚朋友的孩子参加高考,自然也没有陪考体验,但依然感受能到高考是6月里最热的话题和最重要的事。在我的认知里,不光是学校、考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在为高考“担惊受怕”“用心呵护”:考前一周,网络、抖音提前发布高考天气、考场点位和周边交通指南等等;考前一天,各级领导密集视察,看公安、交警、医疗、电力等部门责任落实情况;高考当日,学校的老师、考生的家长、送考的司机和巡逻的交警们都各司其职、竭尽所能,护航高考、祝福考生。3天考试,打开手机,满屏尽是脑洞大开高考祝福:考场外不仅有“手举花葵”的父母联盟,有“旗袍加身”的妈妈天团,甚至有“骑马送考”的教师领队,还有不惜“压线行驶”的私家轿车……。面对考场之外如此奇葩的花式祝福,我莫名想起诸如前些年云南“冰花男孩”“搬砖考生”和近几天火爆网络的广西“扁担女孩”们的生活状态,我在感恩父母之爱的同时,又心生一些别样感慨:难道父母对子女的爱,仅凭举一次葵花、穿一身旗袍、骑一次马背、压一次标线就能传承和延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