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云南,故乡多山,山中有菌,菌是山珍。
每年六月,特别夏至以后,故乡的天气顽皮得像个情绪多变的小孩,大雨、阳光交替反复,村庄和山林瞬间就会桑拿般黏热起来。这是云南人山林捡菌的好日子,正如云南谜语所说“此物山中生,春季不播种,初夏不开花,立夏以后就吃它”。
父母说:“上山捡菌,要抢时赶早,去晚了,捡不到好菌”。每逢捡菌的日子,馋菌的我和家人,每天天不亮,就拿手电,换水鞋,披雨衣,背箩筐,提竹篮,抢早上山捡菌。一路上,我们总想着早点进山,走起路来,很急很快,偶尔也会小跑起来。殊不知,上山捡菌的路上,还有比我们更早的人,因为天不够亮,只见电光,难辨人影。远远望去,上山路上,那手电桔黄的光,停停走走,深深浅浅,高高低低,仿佛一波波提着灯笼乡野探险的夜游客。
进入山林,随时会碰见熟悉的捡菌人。捡菌的人多数是全家出动,或者是邻居亲戚、玩得好的人结伴同行,看不清树的山林里,他们时不时相互呼喊,还通过手电光定位自己所在位置,生怕同行的捡菌人走远了、走散了、走丢了。没多久,整个山林瞬间热闹起来,特别往年经常捡到菌子的地方,寻找菌子的手电光更密更亮,发现菌子的尖叫声更脆更响……。此时此刻,山林间,相互提醒的呼喊声,发现野生菌的尖叫声等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手电的光时聚时散,时不时惊鸟飞别树枝的露珠凉落脖胫,仿佛自己不经意间闯入了一个满是森林萤火的童话世界。
没过多久,天逐渐敞亮起来,阳光斑驳的山林里,哪里是松树,哪里是杨梅树,哪里是旺长的山草,还有遇见那些捡菌的人长什么样?叫什么名,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敞亮的山林里,我发现捡菌的人很仔细、很专注,他们有的弯腰用铁钩掀开腐叶凸起的鼓包,有的半蹲拿树枝翻弄旺盛的山草,有的跪在捡到菌子的树下徒手“刨树根”,有的探头瞪眼在常出菌子的地块“搜菌窝”(老人说,野生菌象人一样有家,往年经常捡到菌子的地方叫“菌窝”,每年同一个地方都会有菌子)……。捡菌的人,不怕辛苦、不顾劳累,走过一片又一片树林,翻越一个又一个山包,他们瞪眼探头、弯腰趴地,那专注痴迷、虔诚寻菌的精神状态,绝不亚于考古队秘境探宝。
时至晌午,捡菌人陆续下山回家,每个人都各有所获:背箩和提篮里都装满了不同的野生菌和野菜山果:有肉色的白葱菌,有绿白斑驳的青头菌,有白黄黑红不同颜色的牛肝菌,有灰白的鸡枞菌,有黑褐色的干巴菌。除菌子之外,有勤快的捡菌人还顺带摘些山菜野果,有绿绒鲜嫩的蕨菜,有黄黑颜色的锁莓(方言又称黄泡或黑泡),有淡红的鸡嗉子,有绿红的野杨梅,有火红的救兵粮(学名火棘,相传古代军队在粮草匮乏时,曾依靠火棘果实充饥并取得胜利,故名“救兵粮”)……我以为,山林捡菌,好比一次充满期待的森林徒步之旅,人们所收获的不只有发现菌子的莫名惊喜,更有身心享受自然熏陶的清幽宁静。
捡菌回家,父母们总要对菌进行又一次分捡。给野生菌分类是一件极为谨慎和非常愉快的事。分类时父母把五颜六色的野生菌一朵一朵地拿出来铺地上,看一看那些菌无毒能吃,那些菌有毒不能吃;分一分那些菌品相好、价值高,可以拿去卖。对于从来没见过的野生菌,父母居然敢用嘴尝,说是“尝起来苦的、甜的,或者辣的,一般都有毒,即便品相再好看,菌朵再大,也不能吃,必须丢掉。”未开伞的青头菌、牛肝菌之类的野生菌是好菌,能卖好价钱,尤其鸡枞菌、松茸菌、干巴菌之类的野生菌是“菌中贵族”,市场价值更高。这类野生菌,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匮乏,捡到的人家很舍不得吃,总要拿到市场上换钱补贴家用。现如今,有人说云南的野生菌“采日月之精华,聚天地之灵气”,是大自然免费的馈赠。这话一点不假,云南的野生菌是餐馆的奢侈品,是难得的山珍,人们捡到好菌一般都留着自己吃,只有少数人家拿去卖。据说,在云南很多地方都有野生菌,每年捡菌的日子,有的人家光靠捡野生菌卖,就可收入近万元。
在故乡云南,捡菌犹如秘境探宝,随时都有不期而遇的惊喜,烹饪野生菌和吃野生菌堪比梁山好汉,任何一种烹饪方法都让外乡人感受到无法攀比的豪气,每一道菌食都能让食客吃得酣畅淋漓、吃得心满意足。野生菌经过二次分检,人们丢弃有毒有虫的菌,挑走品相好卖的菌,把那些开片较大的老菌和不起眼的杂菌洗净,或刀切成片,或手撕成块,云南六月的“试毒大会”便悄然开启:云南人吃野生菌很大气、很豪爽,几乎每一道菌食都是大锅烹饪、大盘出餐:餐馆里最直接、最大胆的吃法,就是把白嫩的松茸洗净切片蘸芥末生吃,那味道辣脆酸爽,能让你吃出恋爱时爱恨交织的眼泪。农家人最普遍、最常见的烹饪方法,一般是生炸干炒、高温汤煮或肉炖野生菌,无论干炒汤煮,还是扣蒸肉炖,大蒜、芹菜、青红辣椒都是不可或缺的佐料,若口味偏重还可加入少多老酱提味。如青椒炒干巴菌,高汤煮杂菌(多种野生菌混合在一起烧煮,出锅时有少量的汤汁),鲜肉扣蒸青头菌,鸡枞菌炖土鸡等等,无论哪一种菌食,都是一道道唇齿生香的山珍美味,充满着令人无法抵抗的诱惑。
又是云南六月菌香时,体验山林捡菌的快乐,享受大盘吃菌的满足,总会心生一些别样的感慨:山林捡菌,犹如学海泛舟,不仅要有惜时抢早的精神,更要有持续专注的行动;大盘吃菌,好比人在职场,必经时间的历练,不能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必定要有静待花开的坚持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