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之境
人常道独处寂寞,我独谓其有清欢。世间喧嚷如潮,昼夜不息,而能退居一隅,与自我相对者,非有胆识与智慧不可。
此辈中人,内心大抵丰盈。不假外间锣鼓以填寂静,缘其心中自有弦歌。或展卷而读,或挥毫而书,或赏草木生趣;即便无所事事,静观思绪如云卷云舒,亦属清佳。他们视己为良伴,不假外求,不役于物。如此境界,非一夕可至,乃经年累月与己磨合之功。少时惧独,若见空墙浮幻眼;及长方悟,眸中审视,实为心影自照。
精神独立之人,独处时最见风骨。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凡事自有主张。其主张未必惊天动地,或为日常之取舍,或系生活之抉择,然皆是从肺腑中掏出的真言。叔本华谓“独处方得自由”,正是此意——不被人言绑架,不为世俗所拘,方为真自由。尝见有人于众中谈笑风生,独处则惶惶难安,大约是怯于直面社交面具下的真实自我。
情感成熟者,独处时愈见从容。能安于寂静,不将孤寂诉诸外求,实为与自我情绪达成和解。悲时不急寻慰藉,喜时不躁求共语,如老农观天,知阴晴皆有定时。此非冷漠,实为深情;非疏离,恰是通透。他们深晓,情感之河终须自渡,旁人至多岸畔呐喊,涉水之工仍须亲为。
独处之贵,更在于创造。群聚之时,思想碰撞,固可生星火;然深沉的思考、体系的构建,多生于独处之寂。艺术家伏案,科学家凝神,写作者沉吟——莫不是在无人之境中,开凿智慧的矿脉。即便常人,亦能在独处时理清心绪,照亮前路。那些看似虚度的发呆与漫步,实则在无声中滋养精神的根系。
当然,独处非谓与世隔绝。善独者,往往更谙相处之道。因其与己和解,便不再苛求于人;内心已然丰实,遂不再榨取交往之能。其独处,宛若渔船归港整修,非为永泊,乃为再次扬帆蓄力。
今人常叹光阴碎散,心神难聚,又何尝不是失却了独处之能?方寸屏幕间,信息永无终局;光影流转处,剧情总待下回。独处的微光隙缝,皆被填得密不透风。于是人再难与真我照面,与灵魂对话,终致心原荒芜,唯赖外界源源不绝之刺激,以证此身犹在。
独处之境,实为自我发现之旅。于此途中,人得褪社会所赋之角色,直面本真之我。那真我或非完璧,却最为坦诚。能安于独处者,必是寻得与此真实自我和平共处之道。
夜雨叩窗时,独坐灯影下,忽觉此身虽寂,内心却圆融澄明。斯乃独处之至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