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白来勤的头像

白来勤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8/12
分享

浐川胜境长乐坡

长乐坡,在西安城东五公里处。因临近浐河,原名“浐坡”。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曾于坡上今长乐路之北建长乐宫,于路南建望春亭。因厌恶“浐坡”与“产婆”“惨坡”相谐音,故改名为“长乐坡”。

长乐坡上的长乐宫,在隋朝时曾是一个时期的政治中心。史载,隋炀帝杨广弑父杀兄自立为帝之后,忽一度梦见其兄单人执兵器入宫要捉拿自己拼命,惊梦之后,连夜由随从护驾,逃往大兴城东的望春亭,之后便常住长乐宫。这种状况,直至后来杨广移驾洛阳,才得以改变。

无独有偶,西安北郊汉长安城的东南部,也有一座长乐宫,即当年吕后杀韩信之处。只是至隋时该宫被毁,而浐河岸边的长乐宫与其相距数十里,一直使用至唐朝中期。

从长乐坡信步而下,便是浐河。浐河是长安城东第一条河,源出蓝田长安境内的秦岭山脉,由蓝田流出的汤峪河和长安流出的库峪河在长安鸣犊附近的咀头汇合,形成浐河。浐河清澈明净,不像灞河裹泥夹沙,因而有“玄灞素浐”之说。唐时朝廷开龙首渠引浐河水,流往禁苑,在长乐坡分为两支,一支北流太极宫、大明宫,一支西流春明门内兴庆宫。当时,长乐坡襟抱浐水,背负“龙渠”,清水环绕,处处杨柳成荫,野花芬芳,蝶舞蜂喧,是一个风景秀丽、游人如织的去处。同灞桥一样,在唐代长乐坡是帝京长安另一个迎来送往的胜地。

据《两京道里记》载,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 698年)有敕命,谓滋水驿距都亭驿路远,马常累死累伤,遂于两驿之间置长乐驿,东去滋水驿十三里,西去都亭驿十三里。《方舆纪要》载:“旧有长乐驿,唐时为迎饯之地。”长乐驿又称长乐水馆或长乐亭。这里南邻望春楼,西接长乐宫,送行的人们来到浐岸亭下,画意触动诗情,于是留下了一篇篇词采华章。著名诗人温庭筠的《暮春送友》中说:“青门烟野外,渡浐送行人。鸭卧溪沙暖,鸠鸣社树春。残波有青石,幽草绿无尘。杨柳东风里,相看泪满巾。”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多年在京城长安为官。其间,他多次来到东郊的长乐坡浐河一带,迎来送往,或郊游休憩。在这里,他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诗篇。

白居易字乐天,他人如其名,一生达观知命,淡泊闲适。虽在官场,却并不十分看重官位。在《长乐亭留别》中,他写道:“灞浐风烟函谷路,曾经几度别长安,昔时蹙促为迁客,今日从容自去官。”表达了“无官一身轻”的愉悦。他最看重的是友情,友人聚会的欢乐,离别的愁苦,时时涌入他的笔下。前者如《劝酒》中“烟树霸陵岸,风尘长乐坡。此时无一盏,争奈去留何?”后者如《长乐坡送人赋得愁》“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终日坡前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白居易有关长乐坡、浐河的诗中还有一部分是反映下层人民痛苦生活的。有一次诗人漫步浐川,见有官车套牛拉沙,上前询问,方知是为铺垫新任右丞相门前道路所用,遂有感而发写出《官牛》一诗:“官牛官牛驾官车,浐水岸边般载沙。一石沙,几斤重?朝载暮载将何用?载向五门官道西,绿槐荫下铺沙堤。昨来新拜右丞相,恐怕泥涂污马蹄。右丞相,马蹄踏沙虽洁净,牛领牵车欲流血。右丞相,但能济人治国调阴阳,官牛领穿亦无妨。”诗人通过“牛领流血”,曲折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并以自己的创作体现了这一进步的文学理想。

长乐离亭存在的时间也很长,北宋的魏野曾有一首诗道:“长安长乐古来坡,新创离亭景致多。从此祖筵休别唱,记中自有断肠歌。”可见至少在宋代,这里依然是长安城士人送别的伤心之处。

从长乐坡下到浐水两岸,有著名的望春宫、月灯阁和广运潭。

唐时,皇亲国戚为了就近在灞浐河边赏春观景、祓禊祭祀,又将长乐坡南面不远处隋时所建的望春亭扩建为望春宫,与长乐宫遥遥相望。望春宫地点约在今灞桥区高楼村。高楼村北面明时建有一座魁星楼,此地与宋《长安志》所记望春宫旧址大致相合。宫内有升阳殿、南北望春亭(又称望春楼)、放鸭亭等,是一处宫亭建筑与浐河水色相映的风景区。

望春宫东临浐水,背依大明宫,故址约在今长乐坡村西南两公里的高楼村一带。唐时此处风光旖旎,景色明媚,春暖花开,唐朝许多皇帝多次驾幸望春宫,唐明皇常偕杨贵妃来此游玩并在望春宫驻跸。诗人们随驾写下了一首首应制诗以歌皇恩颂胜景。崔日用在《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中写道:“东郊风物正熏馨,素浐凫鹥戏绿汀。凤阁斜通平乐观,龙旂直逼望春亭。”通过这些诗句不难想象当年望春宫的雄伟壮丽和浐川景色的优美。

望春宫以南现今雁塔区月登阁村,当时也是一处游乐胜地。唐时在那里修了一座“月灯阁”,每遇元宵节或其他嘉庆之夜,皇亲国戚、贵族仕女们乘车来此,登上月灯阁,面对着皓月当空、浐水如练的美景,观赏着岸边争奇斗艳的灯会及火树银花般的焰火,谈笑风生,文人墨客则即席赋诗以助雅兴。同时每年科举之后,朝廷在此宴请新科进士,并进行打球和其他赛事。

望春宫之东1公里多,便是著名的广运潭。关于广运潭的来历,还有一段趣事。好大喜功的唐玄宗李隆基觉得,既然长乐坡坡上筑有离宫,那么坡下就应该有与之相配套的景观。于是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敕命时任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韦坚以西汉、隋所修漕渠为基础,开漕河自西苑引渭水,由隋朝所开的富民渠古道直达华阴,“于咸阳拥渭水作兴成堰,截灞浐水傍渭东注,至关(潼关)西永丰仓下与渭水合。”“于长安城东九里长乐坡下浐水之上架苑墙,引浐水至苑东望春楼下为潭,以聚江、淮运船。”一年后筑成与望春宫交相辉映的皇家御苑,玄宗赐名“广运潭”。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三月,唐玄宗李隆基驾幸望春楼观看了广运潭。韦坚准备了数百艘崭新的大船,分别写上天下各郡的郡名,陈列着各郡的珍奇货物。陕郡郡尉穿红挂绿着彩衣,站在船头领唱,百余名美丽的女子盛装彩饰伴唱,广运潭上响起了《得宝歌》:“得宝弘农野,弘农得宝耶?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三郎 (指玄宗) 当殿坐,听唱《得宝歌》。”歌声中,韦坚跪在玄宗面前,将天下诸郡所贡的轻货一一进上。玄宗十分高兴,即命设宴款待韦坚及诸臣。当时,船连数里,观者如山,整整一天至夜方散。

广运潭的遗址就在长乐坡村以南约两公里处的草南村、草北村一带。当时潼关以外南北货物、粮食皆由黄河运抵渭水,再经渭水转广运潭,运至长安城外卸船。这样长乐坡至今天的十里铺街道一带,便成了百货囤聚、万贾云集的水旱码头。当时,长乐坡上彩云环绕,坡下碧波千顷,桅杆林立,真是一派盛唐气象。

唐时,浐河岸边,风光绮丽。尤其浐河以东的浐灞之间,一片平畴沃野,山川起伏,水网纵横。在“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笔下,这里“原野气匝、关河游望赊。白云断岩岫,绿苹覆江沙”。而“日赋一章”的多产诗人薛能在描写浐川时则说“鹿原阴面浐州湄,坐觉林泉逼梦思。闲景院开花落后,湿香风好雨来时”。

由于距京畿长安咫尺之遥,且有这样如诗如画的去处,自然引得皇亲贵戚争相在此圈地占田,建造别墅。于是浐河岸边成了唐王朝奢侈豪华的游乐区。据史书记载,太平公主、宁王李宪、权相李林甫、汾阳王郭子仪等人先后在此修筑别业。其中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的庄园最为豪华奢靡。

这些唐代皇家别业的具体情况早已不可考,但从当年的一首首诗篇中,仍可想见其富丽堂皇。诗人苏颋在《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中写道:“主第山门起灞川,宸游风景入初年。凤凰楼下交天仗,乌鹊桥头敞御筵。往往花间逢彩石,时时竹里见红泉。今朝扈跸平阳馆,不羡乘槎云汉边。”太平南庄如此,其他庄园想也不差上下。晚于苏颋百年,大政治家、文学家韩愈曾参观这座百年前的庄园,写下《游太平公主山庄》一诗,诗中这样描述其所见:“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闉。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此外,见于记载的还有这一带的张司马郊园、骆骏水榭以及浐川的盐铁李尚书别业等,不一而足。一时间,站在长乐坡上举目远眺,一幅“灞川浐川真图画”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长乐坡上已近京城,坡上的万寿路即因路西侧有唐代的万寿寺遗址得名。唐末诗人韦庄过此题诗云:“芳草五陵道,美人金犊车。绿奔穿内水,红落过墙花。马足倦游客,鸟声欢酒家。王孙归去晚,宫树欲栖鸦。”当时的繁荣景象于此可见一斑。

长乐坡前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也见证了封建社会由辉煌走向没落的历程。

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宠信李林甫、杨氏兄妹及胡人出身的武将安禄山,政治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开始割据。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冬,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不久攻下洛阳,次年称帝。六月,破潼关,危及长安,玄宗幸蜀中 (今四川),肃宗在灵武 (在今宁夏) 即位。叛军所至,烧杀抢掠,人民痛苦不堪,纷纷反抗。后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为唐将郭子仪收复。再后,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又再后,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唐代宗广德元年 (公元763年),史朝义途穷自杀。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得以平定。

有关安史之乱的一个小插曲还发生在长乐坡,那就是高力士在长乐坡为安禄山饯行。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正月,安禄山入朝,唐玄宗欲封其为丞相,令张垍草拟诏书。杨国忠上奏说:“安禄山目不识丁,若为相,必招致四夷轻视大唐。”实事求是地讲,杨国忠此话表面看也无大错,不过其内涵显然是怕安禄山的风头盖过自己。玄宗显然认为杨国忠说的有道理,就收回了成命,但为安抚安禄山,仍给其父子赏赐了一系列官爵,并将其部下五百人擢升为将军。三月,安禄山辞归河北,玄宗命高力士于长乐坡为其饯行。事毕后高力士返回兴庆宫,玄宗问安禄山心情如何,高力士如实禀告说:“我看他不大高兴,一定是因为拜相之事不成的缘故。”不久,玄宗向杨国忠谈起泄密之事,口蜜腹剑的杨国忠乘机诬告张垍,说只有张垍可能将此事告知安禄山以邀功,正在气头上的玄宗不及细想,导致张垍及其兄弟失宠且被悉数贬官。

经过安史之乱,唐帝国元气大伤,而藩镇割据更令其雪上加霜,长乐坡前又上演了一幕幕促使唐王朝日趋衰亡的活报剧。公元783年,唐德宗令泾原各兵道去解救襄城之急,十月间节度使姚令言领兵抵达长安。当时军士冒雨,地冻天寒中许多士兵带着子弟,本想在出征前领些赏赐拿回家安顿家小。未料不仅一点赏赐没有得到,京兆尹前来长乐坡大营犒劳军士时,还尽是粗粮烂菜。士兵们见状大怒,有人借机鼓动说:“我们都快和敌人战死了,连饭都吃不饱,怎么能拿小命去挡刀剑呢?听说琼林、大盈两个官家库房里金银财宝和绫罗绸缎多得向外流呢,不如咱们自己去取!”士兵们闻风而动,披甲执锐,擂鼓摇旗,浩浩荡荡地去京城抢劫府库。姚令言得知后,驰马疾至长乐坡,对士兵好言相劝,但制止无效。唐德宗临渴掘井,当即派人前往宣慰赐帛,但兵变已成,势不可遏。皇宫禁兵全是市井富儿,只吃粮不打仗,德宗无奈,最后如丧家之犬,逃往汉中。临行前,有人劝德宗带上已被罢免节度使职务的朱泚同行,德宗拒谏不听。皇帝一走,京城乱兵为匪,人自求富,宫室府库,多被抢掠焚毁。这时候,姚令言和部下奉朱泚为主,朱泚竟大摇大摆地进入含元殿,自称大秦皇帝,建元应天,后改号汉元天皇,可惜好景不长,终被唐大将李晟剿灭。经此折腾,唐王朝的统治已到风雨飘摇的地步了。

唐代宗大历以后,因河道淤塞,广运潭风光不再。同时,随着国势日衰,望春宫也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唐亡后,随着宫、潭皆尽毁弃,长乐坡也“泯然众人矣”。

明清时期,长乐坡已破败不堪,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坡陡路窄,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过,上下坡必须先瞭望打招呼,再错开走,车夫常因避车错路,吵架厮打。坡下路旁遍生芦苇蒿草,成了土匪兵痞打劫掳掠的藏身之地。傍晚时分,这里已无行人;大白天单人独行,常常提心吊胆。壕沟里尽是弃婴和乞丐尸体,野狗争食,到处可见枯骨,场面惨不忍睹。

作为长乐驿馆要道,渡河的桥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长乐坡北十里铺坡下的浐河古桥就给人们留下难忘的记忆。据民间传说,唐初增修长安城时,唐太宗曾命大将秦琼、尉迟恭在此建造浐河桥。当时建造的应该是木桥,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早已损坏得无踪无影。

清朝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 陕西巡抚自西安、同州 (今大荔)两府,筹银十万三千六百余两,在灞河上督修桥梁的同时,在浐河上也建造了一座石桥。据光绪年间的《咸宁县志》载,浐河石桥广(宽) 十步,石洞十九,以石柱筑之,两边皆有石栏,桥东西有坊,题曰“辋川胜境”、“长乐要津”,此桥一直使用到1959年。据年岁较大的人回忆,原桥墩为大型石碌碡叠垒,碌碡中心贯通,熔铁水灌之,叠置一面以糯米汁涂粘,柱基浑然一体,坚固异常,桥身用长条石纵横排列,桥面石板横向排放,石面纹槽具有防滑作用。两侧护栏以数条石条错缝垒砌,条石棱角方正,凿印均匀平整,其工艺精细可见一斑。桥两端各有木牌楼一座,桥头有石雕卧牛两尊,整个石桥古朴典雅。

在1955年长乐坡村至梁家街间修筑浐河桥之前的漫长岁月中,这座石桥一直是浐河上唯一的桥梁。清末西捻军大败清军,慈禧太后逃难西安,西安事变中张学良部赴临潼捉蒋,均经过这里,因而可以说,这座古浐桥同灞桥一样,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同时,这座石桥长期作为西安同华北、中南各地联系的交通要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本地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曾作出巨大的贡献。1959年,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国家投资将此桥改建为混凝土板桥。新桥建桥时,将石柱墩台用混凝土加高,并在桥上、下游铺砌石护岸50米。

今天的长乐坡,姿容焕发,含笑乐开颜。坡上建起了不少大型企业,坡上坡下成了平坦宽阔的通衢大道,从地下穿过长乐坡的地铁一号线贯通西安东西郊、连接咸阳古渡,四通八达的公交车满载惊奇的双眼和豪迈的心情穿梭于长乐坡。路边法桐成行,绿荫蔽日,享有盛誉的幸福林带就在坡上;楼房住宅区,鳞次栉比;西光、昆仑、秦川、黄河等大型厂矿均在附近;浐河两岸更有风光秀美的湿地公园,崖坡上青草如茵,道路旁繁花似锦。人们在这里既可领略大都市的繁忙热闹,又可观赏浐灞生态区恬静安谧的田园风光。

(原载 2024年6月1日《西安晚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