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河畔客的头像

河畔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7
分享

种月为玉

一个汉水上游追梦的孩子

种下一粒诗歌的月光

把所有的爱放在低处

然后收获了整个玉的世界

在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听说学校有位著名的诗人、诗歌评论家沈奇教授,尤其是听得他的诗歌批评可谓当行出色,好读有味,朴素而精彩,为人更是可爱有趣。由于慕名非常,我便跑图书馆读他的《沈奇诗学论集》(三卷本)与他的诗歌。但惭愧的是,以我当时的水平,对他的诗歌批评及理论,捧之如读天书,不甚理解。然他发在《诗刊》上的《祭母四章》则把我是读得热泪盈眶,感触极深。这便更加刺激了我对沈奇先生的仰慕之情。

闻名不如见人。去年的时候,以至花甲之年的沈老师为我们代课,并开玩笑说,他是迷信之人,对我们这一级学生有颇大的好奇与信心。他便给我们代了当代文学与诗歌赏析。记得第一次点我名字时,让他甚为诧异,把摘下来的眼镜重新又戴上,认真地看了我之后说:男孩啊!怎么起这么优雅的名儿?沈老师的确幽默,霎时引得哄堂大笑,让我更是觉得老头子的可爱了。

大学期间我一直坚持着小说的创作,但很少有机会向代小说创作课的马玉琛老师请教。然幸运的是,在一次学生试讲的实践课上,我讲张爱玲作品的时候,却一下子引起了沈老师的兴趣,他便格外照顾,原本十五分钟的时间,他特别地让我讲了近一个小时,随后又连着向我提出几个问题。如果不是他的引导,那天我的“讲课”恐怕将前功尽弃了。但出乎意料的是,沈老师给予了我不小的评价与鼓励,并特别强调我应坚持创作。后来便开始批评与修改我的作品,给了我不少的创作建议,让我感激不已。他尤其强调在创作的初期,应如绘画一样,从最基本的写生的线条上下功夫,意即应从写实上做好功底。

沈老师的可爱与可敬之处不仅表现在他言语上给人的亲近感,更多的是他作为一位长者和诗人在生活中所历练出来的一种亲和的待人态度和识人眼光。他说男人应有三实:身体结实,做人真实,做事踏实。也曾玩笑说,他见女婿的第一面便是捶那小子一拳,从身体开始检验。然有一次沈老师在看我笔记的时候笑眯眯地在我双肩用力一捏,刹时让我感到疼痛十分而又震颤万分,虽知沈老师并不是在选婿,但也让我注意到了加强身体锻炼的重要性。另一次是他约我去他家去喝下午茶,又是让我甚为激动与紧张,在记他电话的时候,我的手不停地在颤抖,沈老师看到后,便伸过手来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好小伙。霎时,便又给了我不小的力量与勇气。

沈老师待人如此,做学问更是十分的严谨,甚至达到了“咬文嚼字”的地步。有年轻诗人说,在评论界,他是个“疯子”,每次在诗歌讨论上都与人争吵。我想这或许是他们对沈老师的偏见或有嫉妒之心的,进一步讲,这更能说明沈老师对待学问与学术的严谨态度。他也曾认真地讲,他不是一个有天分的诗人,但这四十年一路走来,自己的每一首诗歌与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严谨而又反复的推敲,逐字逐句,包括文章的标点符号。这一点,便是他做人与作文的紧密契合,人如其文,文如其人。

近些年,随着学问的深厚积累与自身修养,沈老师更是硕果累累,特别是实验新作《天生丽质》与对当代新诗的批评及理论的创作,让我们不得不敬佩沈老师的创作精神与敬业精神。

朱鸿说,沈奇肉瘦心热,骨秀神高,有竹青霜冽之质,提携后学,推崇艺术。沈老师为我们文学报题字:种月为玉,明己润人。我想这几个字对沈老师来说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种月为玉》,首发于《西安财院报》2012年第11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