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廖伯逊的头像

廖伯逊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30
分享

遗落深山的宝石

秋日里的一个午后,我与几个文友沐浴着难得的秋阳,喜滋滋地喝着香喷喷的江子崖红茶。突然,手机响了:“兄弟,有空不?我们到白玉一游。”我从椅子上弹了起来,说:“有空,要得。”于是,我就像飞向大山的鸟儿,展开宽大的翅膀,扑棱棱地与朋友汇合了,一起向白玉县奔去。

白玉县地处甘孜州的西部,是川藏交界之县,位于横断山脉的北端,金沙江上游东岸,境内森林草甸、高原湿地、溪流湖泊众多,民族风情独特,文化璀璨,是一处难得的高原明珠。

我曾经去过一次白玉县,但因时间紧迫,并没有过多的停留,细细地品味那儿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已无数次萌发了重游白玉的想法,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没有成行。

紧敢慢赶,到白玉县已是第三天晚上八点过了。晚饭后,白玉县的朋友建议我们到火龙沟自然保护区一游。火龙沟?我的脑海里满是疑问,对白玉县有一些了解的我知道,白玉县境内,有亚青寺、白玉寺和萨玛王朝遗址、拉龙措国家湿地公园、察青松多自然保护区等,还没有听说过火龙沟自然保护区。

察青松多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白唇鹿、金钱豹、金雕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自然生态系统而设立的。傍晚十分,从甘孜县与白玉县往来的游客,常常会碰见成群结队的白唇鹿从山上下来,到溪沟边饮水。一只只白唇鹿,脑袋两侧像安了摄像头,黑而明亮,仿佛看穿了世上的一切。头顶上,毛茸茸的鹿角高耸,犹如戴着王冠的皇妃,一个个优雅、灵巧地在溪边跳跃,场面十分壮观。

“火龙沟自然保护区的蓝松湖、牦牛之心,不会让你们失望的。”白玉的朋友说着话,又打开手机图库,向我们展示蓝松湖的美景。确实,那蓝蓝的湖水、茂密的森林、高耸的雪峰,勾起了我们强烈的游趣。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向火龙沟自然保护区前进。和暖的秋风、明媚的朝阳、清澈的溪流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爽心悦目。夹道的群峰,从山脚到山顶,渐次分布着阔叶彩林、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和雪峰。那一块块色彩斑斓的彩林,犹如束在康巴女子腰间的花腰带,显得更加高挑和美丽。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盖玉镇。川藏铁路和水电项目双双推进,打破了小镇的寂静,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正急速奔来。经过一座小桥,做了护林防火登记,我们就进入了火龙沟自然保护区的巴巴沟。沟内两山对峙,峭壁斧劈,参天的古木,直冲云霄,脚下藤蔓缠绕,攀附竞上。沟底的清清溪流,唱着哗哗的赞歌,奔向远方。

沿着清溪边的碎石路上行,不一会儿就看见一汪宁静的海子。枯木站在海子里,仿佛瞭望的哨兵,正目视远方。一些游客,迫不及待地跑过去,捧起一把把清亮亮的雪水,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女同胞们,则舞动着艳丽的纱巾,不停地拍照,有种不把硬盘塞满不罢休的意味。

我们没有做过多的停留,就向更高的地方行进,因为我们知道,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道理。清溪依然在路边穿缝绕石,不停地歌唱。越往前走,森林越来越茂密,偶儿有几声鸟叫,显得森林愈发静谧。太阳出来了,给整个森林渡了一层金色,身心顿时暖和了不少。

过了一线天,坡度突然加大,坚硬的石头张开凌厉的大嘴,啃食着汽车的橡胶轮胎。行驶不到一公里,一股刺鼻的焦糊味飘进了车厢。我们赶紧停车休息。休息的间歇,回头看向远方,连绵的山峰一座连着一座,高接云天。裸露的山峰没有一点绿色,露出了凶光,有的像老虎,有的像雪豹,有的像长蛇,让人望而生畏。

十多分钟后,我们又坐上汽车出发了。同行的藏族向导,嘴里念念有词。我知道,他为我们一行诵起了《平安经》,乞求神明保护我们一路平安。汽车艰难地向上爬去,翻过了一个又一个急弯和陡坡,车头突然向下,我们的视线一下子明亮起来。透过密密匝匝的冷杉林,我们看见了一块巨大的蓝玻璃。向导说,蓝松湖到了!

汽车刚停稳,我就迫不及待地跳了下去,跑到蓝松湖边。眼前的蓝松湖的确很蓝,就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掉进了两山之间。这块蓝宝石长达200多米,宽有40多米。我正在猜想,蓝松湖的水为啥是蓝色的?向导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说是因为湖水中富含碳酸钙的缘故。

蓝松湖内,风平浪静,没有一点波澜,宛如一个明目皓齿的藏族姑娘,正温情脉脉地注视着每一个到来的游客。湖边的水面上,横七竖八地漂浮着一根根风倒木,无声地述说着蓝松湖的前世今生,而湖中站立的高低不一的那一棵棵枯木,正向远道而来的我们敬礼。蓝松湖的周围,被一株株冷杉包围着,不知生长了多少年?只有树上的树挂偶尔飘荡一下。这些原始森林里特有的物种,也不知道自己在这儿生活了多少年。高耸、陡直的绝壁上,顽强地生长着一些灌木丛。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灌木丛黄得非常耀眼,金灿灿的,妩媚极了。随着阳光的移动,蓝松湖的湖水逐渐由深蓝变化成了海蓝。这种低调的光芒,如果游客不仔细观察,是看不出来的。这些不易察觉的光芒,仿佛不是光线折射的,而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不仅为蓝松湖,也为巴巴沟增添了无穷无尽的魅力。

“前面更好看哟!”要不是向导一再催促,我们真舍不得离开了。汽车沿着湖边道路又往上行,爬上了一段很长的泥石流堆积体。这些堆积体上,密布着挺直的冷杉云杉,林下生长着茂密的灌丛。这便是有名的绿翠滩了。每年夏季,高山雪峰融化的雪水,漫过长长的堆积体,让树更绿滩更翠了,也更美艳动人了。

过了绿翠滩,一座巍峨的雪山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这座巍峨的雪峰,外形酷似牦牛的心脏。藏族群众称之为“牦牛之心”神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海子散落在“牦牛之心”脚下。这些大大小小的海子,就像一面面镜子,吸取着天地精华,反射着日月星辰的光芒,如梦如幻。凡是到过此地的藏族群众,都会祈祷“牦牛之心”护佑他们人畜安康,无病无灾。

距离神山不远,生长着几棵巨大的冷杉,冷杉下部的枝丫上,搁置着泛着黑色的物体。向导说,那是树葬的地方。的确,有几只乌鸦在此飞舞、盘旋和停留,让人顿生毛骨悚然之感,不敢近视。其实,树葬也是回归自然的方式之一,本不必大惊小怪。

从“牦牛之心”右侧绕过,就进入了高山草甸。虽然刚刚进入秋季,但往日青青的草甸早已变成了金色的毯子。我们在草甸上站了一会儿,天上明艳艳的太阳,没有一丝儿温暖,迎面吹来的寒风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割着衣服、脸庞和手脚。实在受不了了,我们就钻进了汽车,开起了空调。广阔的草甸上,那些来不及凋谢的花朵,已经风干枯死了,宛如繁星一般点缀其上。我不禁为这些顽强的花朵心生敬意。它们虽然在世的时间不是很长,但依然年复一年地绽放着生命的光华,从不抱怨环境恶劣,也从不向严寒低头。裸露的山峦角峰之上,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洞穴,便是这凛冽的寒风日夜雕刻的结果。抬头看见的一尊弥勒大佛和一幅幅山水画卷,都是这位雕刻大师的杰作。

翻越海拔5000米的火龙山口,风愈猛,冰愈厚,雪愈急。走到山的尽头,便是最为偏远的西巴村和当妥村。这里,保留了山岩父系社会的习俗。民居用坚硬的石头磊成,就像易守难攻的碉堡,许多家庭住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入侵,防御性极强。或许,这就是人类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繁衍生息,取得胜利的法宝。

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走进西巴村和当妥村了,但我们并不遗憾。一路行来,一路艰辛,但清澈的溪流、俊美的峡谷、茂密的森林、静谧的高山湖泊、金色的草甸、高耸的雪山,带给我们足够多的视觉震撼。这些多姿多彩的天然画卷,让我们流连忘返,遐思万千。

巴巴沟确实是一个养在深闺、尚未开放的绝世秘境。如果说蓝松湖是遗落深山的一块宝石,那么火龙沟自然保护区便是一块比蓝松湖更大的巨宝了。这是大自然的伟力创造的,也是留给人类不可多得的财富,需要倍加珍惜。

(原载《绿色天府》杂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