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启山西之旅前,有个成语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该成语源自《左传》,是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前,晋国大臣子犯劝说晋文公出战时提到的,“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意思是晋国地势险要,即便战败也能凭险固守。
我觉得用“表里山河”这个成语来概括山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军事战略价值实在太形象了。东有太行如城郭,仅留几处险隘扼守咽喉;西有吕梁似屏障,与黄河拧成锁钥,阻截西来攻势。南有黄河天堑环抱晋南,守可凭河拒敌,进可扬帆南下;北有长城如巨龙卧伏,烽燧连绵,将塞北铁骑挡在关外。
历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通过叩开山西北部的雁门关,长驱南下,进而过黄河问鼎中原,或者通过太行八陉东出华北大平原。山西的地理形势对于任何定都北方的王朝和汉民族的生息繁衍都有着战略意义。
自驾从山东出发向西北而来,在五台山佛寺悠扬的钟声里,我便想,如果没有雁门关雄踞险要的守护,五台山是否会成为晨钟暮鼓、香火鼎盛的佛国圣地,或未可知。
6月29日下午,我跟同事老朱从五台山佛光寺出发,驱车前往代州古城。在出发前制定攻略阶段,我就已经对雄踞山西北部的雁门关有着无尽的遐想了。我想通过先探访关下的代州古城,来提前感受一下雁门关在历史中的份量。
代州,即今山西忻州市代县,历史上是有名的军事重镇,位于忻定盆地的北部边缘,北岳恒山余脉的南侧,境内的雁门关居九塞之首,出了雁门关便是大同盆地了,那里,历史上大多数时间被称为塞外,没错,就是昭君出塞的塞,是古代农耕的汉民族与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发生战争的地方,发生过许多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
车行正阳线239国道,经过繁峙县境内的一个小山村时,忽然瞥见路边有一座古建,牌匾上似乎有“穆桂英”三字,我的心里不禁一热,小时候经常听刘兰芳老师的评书《杨家将》,穆桂英那英姿飒爽的形象早已烙在心中。我的脑海里迅速浮现出镇守边关、舍身报国的杨家将的身影。
我们立即停车,徒步来到这一座叫做“穆桂英纪念殿”的仿古建筑前。我很好奇,为何此处建有与穆桂英有关的建筑?
打听路边的老人,这个小山村名唤木格村,原来如此!这里应该是评书里穆柯寨的原型吧?放眼四顾,周围并无险要之处,只有一条小河在静静流淌,四周树木繁茂,不知道穆桂英用来大破天门阵的降龙木是否就生长在这一条小河边。
其实,正史里并没有与穆桂英有关的记载,但杨门女将穆桂英的形象在人们心里太鲜活了,人们宁愿相信历史上真有这位女英雄,尤其木格村的老人们,或许,这里自古以来就有关于她的传说。
天黑前,我们终于赶到了代州古城。
代州古城的边靖楼,雄踞于代县县城的中心,是明代洪武年间开国大将徐达主持修建的防御工程,宏伟高大,据说比嘉峪关城楼都高出十几米,城楼的北面挂有“威震三关”的巨幅牌匾。所谓三关,指的是长城防御体系中处在山西北部的雁门关、偏关和宁武关三个重要关隘,“威震三关”四字足以体现出代州古城在该体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北宋时期,杨延昭曾任三关元帅,威震边塞十余年,深受边关人民的仰慕和爱戴。
站在边靖楼前,飞檐翘角刺破渐暗的天光,檐下风铃在晚风里轻响,伸手触到斑驳的墙砖,粗糙的质感里仿佛还留着戍边士兵的体温。
探访边靖楼后,我们入住了酒店,据这里的服务人员介绍,代县城东20公里的鹿蹄涧村有一座纪念杨家将的杨忠武祠,大约建于元代,据说该村居民全都姓杨,是杨家将的后裔,这引起了我一种带有崇敬感的好奇,但因为我们原来制定的山西之旅行程非常紧凑,我们没有时间去拜访了。
第二天清晨,我们径直驱车前往雁门关。从代州古城到雁门关景区南门只有16公里的车程,但当我们即将抵达雁门关时,却被交警拦住了去路,原来,这里正在举办一场体育赛事。于是,我们被迫改道。
我们的车沿着二浙线行进在崇山峻岭之间,我忽然有一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感觉。我知道,雁门关建在恒山山脉西段句注山最凹的一段山梁上,而此刻,我们正亲身体会雁门关两边山势的险峻。在古代,山西北部根本没有现在的二浙线或者其它可通行的山间道路,北方游牧民族若想侵入汉民族聚居的忻定盆地,只能经过雁门关。
峰回路转,当车开到这段路的最高处时,我们停住了车,走下车来,我们一眼便望见了北面开阔的大同盆地。唐代诗人施肩吾曾在诗中说,羊马群中觅人道,雁门关外绝人家。晚唐时期这里还是荒凉的塞外,如今早已是民族融合、富庶繁盛之地。
此刻,面对历史上游牧民族与汉民族发生过无数次战争、有些时期又相互融合的这片北方土地,我的身体仿佛已经飞身站在了雁门关城楼之上,脑海里迅速闪过有关雁门关的众多英雄人物的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就像透明的卡片一样重叠着,飞快地变幻着,我的血液开始沸腾了。
2984年前,穆天子沿太行西麓北行,巡边西域,就曾走过雁门关所在的地方。那时的雁门关既没有长城,也没有关楼,只有周朝的少量驻军,此前周武王之弟姬幸曾在此驻守。在穆天子的眼里,这里只是一道有界限意义的山梁而已,天马一跃而下,倏忽便可达天山西王母处。
直到660年后,赵国的武灵王打败入侵的林胡、楼烦,设置北方三郡时才在这里正式设立雁门关。此后,这里便开始不断上演历史的大剧。
战国名将李牧和秦代的蒙恬曾由雁门关出击,大败匈奴,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西汉初年,刘邦收复晋阳后不听谋士劝说,率军出关追击匈奴,结果被包围在白登山。或许是从那时开始,汉匈才结下不世之仇,汉初几代人忍受了巨大耻辱,直到英明神武的汉武帝决定主动出击,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军大败匈奴,一雪前耻。雁门关曾经作为大将卫青率军出击的出发点,见证过这段历史。到了东汉,杜茂也曾由此出发北伐鲜卑。
雁门关不仅有金戈铁马,它也记录下了汉家女儿的情长。公元前33年,在漫天的大雪里,王昭君怀抱着琵琶,经此出塞和亲。杜甫的诗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让人不由得心生无限悲凉,令众多英雄扼腕叹息。
在所有走过雁门关的汉家女儿中,或许只有东汉末年的蔡文姬是幸运的,她沿着王昭君曾走过的路,原路返回,从匈奴人的苦寒之地,回到了故国家园。她是汉丞相曹操遣使以金璧赎回的。
隋代时,北方的突厥族经常引兵南下,严重威胁着隋王朝的安全,隋文帝派义成公主经雁门关出塞和亲,可想而知当时义成公主的心情,应该跟王昭君无异。后来,隋炀帝杨广前往雁门关视察边塞,被突厥围困,最终在义成公主的帮助下才得以脱身,是一脉血缘成就了家国无恙。
唐朝初年,突厥依然对内地构成重大威胁,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被逼迫签订渭水之盟,贞观四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出雁门关,从朔州出发大败东突厥。
唐代诗人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那场景让人不由得热血沸腾。
但到了唐朝中后期,国力衰落,在原突厥势力范围崛起的回纥与唐王朝时有不和,太和公主再次踏上了和亲之路,经雁门关出塞远嫁回纥。
寒云带飞雪,日暮雁门关。幽怨的琵琶声一次次在关外响起,回荡在历史深处。
在最高处稍做停留,我们的车便盘旋而下,抵达了雁门关景区北门。这里是一条敞口面向大同盆地的山坳,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进攻雁门关的必经之路。
转乘景区的摆渡车,沿山坳而上,我们来到了雁门关城郭北口的第一道门户明月楼,这是一座明代建筑。在明月楼前的关道入口处,伫立着一排挺枪跃马的将军石雕,形象威武,为首的便是北宋时镇守雁门关八年之久、被北方游牧的契丹人称为“杨无敌”的杨业,在他身后是他的八个儿子“七郎八虎”。
从木格村的穆桂英再到雁门关的杨业和杨家将,我的心更加地激动起来。
在评书《杨家将》中,经金沙滩一役(史书上是雍熙三年的陈家谷战役),杨业被俘绝食而死,他的儿子或战死沙场,或被潘美陷害而死,或在五台山出家,或流落敌营,杨家忠烈满门最后只剩下杨延昭独撑危局。京剧《四郎探母》讲述的便是十五年后,流落敌营被招为驸马的四郎杨延辉求得辽国公主的谅解,拿着铁镜公主盗取的令箭,前往雁门关杨延昭宋军大营探望不顾年迈押运粮草而来的老母亲佘太君的故事,杨四郎的台词仿佛字字带血,听来令人禁不住潸然泪下。
走过明月楼,我们便来到了雁门关的北门地利门,地利门的瓮城门楼两侧的对联,是明末清初名士傅山所题“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地利门门洞的上方是砖刻的武则天所题“地利”二字,仰头再往上看便是高耸的宁边楼。
其实,雁门关的称呼最初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此。《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 唐朝名将“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曾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
老朱从旁边的看牌上得知“地利” 二字为武则天所题,不禁感叹道:这里有女皇武则天的题词,可见雁门关有多么重要。我说,相比于武则天的题词,我更看重傅山所题的对联,知道傅山是谁吗?他就是《七剑下天山》里的剑侠傅青主。明亡后的清顺治三年(1646年),傅山因组织抗清活动到过雁门关,想到大明江山已经易主,心生无限感慨,但他没有流露自己的情绪,只是用对联刻画了雁门关的险要。
走在门洞内的青石板路上,看着岁月留下的深深的印痕,我忽然站在那里一动不动,闭上眼,我感觉仿佛有无数的古人与我擦肩而过。我看到了汉家大将卫青的英武身姿,还看到了姿容甚丽、志不苟求的王昭君那幽怨的眼神。我站在那里,如老僧入定般寂静,沉浸在历史的时空里,是老朱把我从幻境中拉了出来:“你发什么呆呀!”我们沿着台阶,快步登上宁边楼。
刚上楼,就听见有人擂动了战鼓。在这一阵催人心魄的战鼓声中,我又仿佛瞬间进入了幻境。我仿佛听到有外族入侵,千军万马正叩关而来,我全身的血液沸腾了。
直到鼓声稍息,我才如梦方醒。在宁边楼沉吟了许久,我们沿着关墙一路拾级而上,经过雁塔,来到了雁门关的南门天险门,天险门的“天险”二字同样为武则天所题。
从天险门极目眺望,关内是开阔的忻定盆地,滹沱河静静地流淌。通向天险门的,是一条蜿蜒而上的山路,一群马拉松运动员正在飞跑入关城。看到他们矫健的身姿,仿佛刚接受了国家的召唤:若有战,召必回!
天险门外紧挨着的是一座镇远祠,里面供奉着曾驻守雁门关或者在这里战斗过的如卫青、李靖、杨业等历代名将,居然还有霍去病的雕像。临行前我曾专门研读过有关霍去病的历史,知道他的作战风格以长途奔袭、快速穿插为主,没有明确记载他到过雁门关,但他是我心目中最崇拜的英雄,见到他的雕像,我的心中便有一种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豪迈。仅一眼,我的眼眶就湿润了。
北宋潘美的塑像被孤零零供奉在一座很小的偏殿内,他虽然也曾驻守雁门关抗击契丹,但因为他的私心,导致杨业孤立无援而被俘自杀,只能让他受如此待遇了。但即使如此,我的心仍旧为满门忠烈的杨家愤恨不平。
经过关衙,我们又回到了地利门。在地利门前春秋楼的戏台上,正在上演京剧《穆桂英挂帅》,女主角那高亢激昂的唱腔里,有家国情仇,更有英姿勃发的气概。我的心情不由得再次高涨起来。
不得不说,我是很多受此唱腔感染的游客中,经过一路走来家国情怀的蓄积,此时,眼眶里已满含热泪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