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只听大人说起过井冈山,是一个美丽大山环绕的地方,是一个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后来,上学了,在书本中读过一篇名叫《朱德的扁担》的优美散文,使我初识了井冈山的历史和意义。于是,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心中萌发一种不上井冈山不罢休的夙愿。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重温党史,便可知革命先辈之艰辛,红色事业之宏伟。没想到,2011年八一“建军节”前夕给了我这次难得的机会。当时我还在部队服现役时,部队组织当年荣立个人三等功的一行40多人坐着火车在转成当地旅游团的大客车,开始了井冈山的“红色之旅”,真实感悟时代和历史赋予青年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
来到井冈山,那些红色地标自然是行走的主线。从毛泽东旧居到红军医务所旧址,从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堂到碑林,从红四军军械处到工农兵政府公卖处等旧址,你会感受那些遥远的传奇走向真实,而教科书的内容也在这里变得生动。我们寻找着先人的革命足迹,切身体会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红土地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更添风采,更具魅力,红土地薪火正红。红土地上许许多多的英雄诗篇,使我深刻地受到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熏陶,令我心潮澎湃难以平静。
井冈山革命根据是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开辟的第一个典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有井冈山会师纪念馆、会师广场、黄洋界哨口、红军造币厂、小井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茅坪毛主席旧居(八角楼)、大井故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等。观黄洋界的峰峦重叠,这里群山起伏,云雾弥漫,白茫茫如同汪洋大海。十里横排,高山迭影,在如此旷伟的重岩叠嶂背后,其革命意义更加令人震撼,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回望历史,先辈们历经血雨腥风,百重磨难,以肉身护民族尊严,以躯体担国家担当;步入八角楼,战友们纷纷感叹,小小的木楼,斑驳的木桌,微弱的煤油灯光下,见证着《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的诞生和“工农武装割据”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提出;参观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当战友们推开承载岁月留下印痕的木门,便能感受到先辈们敢闯新路,指点江山的英勇气魄。这里所有屋室、画卷、图片、遗物、纪念碑都诉说着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艰苦奋斗的生活,战友们仔细聆听解说员对每一段历史的详细讲解,体悟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是农村包围城市、开展武装斗争的基地,在中国的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所有这些,对于我来说,仅局限在了感性认识的层面上。毕竟,井冈山的斗争距离现在已很遥远了,现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已让我们对那段红色的记忆变得生疏,对那段艰辛的岁月变得模糊。去年有幸再次来到井冈山,这次如何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何深受启发,感慨万千。
艰苦年代下,先烈们的一举一动为如今中华民族创造出了和平的世界,更为后辈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旗帜永远不会倒下,井冈精神永存心中。“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先辈们身体力行昭示后代,时代发展下,作为时代青年更应担当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赓续先辈革命精神,贡献/青年奋进之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