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程长明的头像

程长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9
分享

故乡的果树

前天回老家看望父亲。雨后的农村,天空格外清澈明净,万物皆湿漉漉地醒着,生机勃勃。我也兴致勃勃地沿着老家门前的水泥小路,漫无目的走着,怡然自得,却又十分安然。因为身后就是老屋,脚下是厚实的土地,不远处还有袅袅炊烟。

大田里的小麦收割完毕后,土地已完成翻耕,一垄一垄的,光滑的一面在阳光下泛着微微的光,像鱼鳞一般,像波浪一样。路边的玉米也快成熟了,有一个玉米棒子上的玉米须不知被哪个过路人编了一个小辫,十分可爱。

在我老家,几乎每家门前屋后或菜地,都会种几棵果树。刚才一路走过来,葡萄已硕果累累,枣花谢过以后枣子已挤挤挨挨,羞红着脸的石榴压弯了树枝。我很奇怪的是好几棵桃树、李子树,还有杏子树。上面结满了果子,却无人采摘,有的因成熟裂开了口子,有的已熟透掉落在地上,有的被小鸟啄食得体无完肤。这又让我想起5月份樱桃成熟的时候,满树的红彤彤的樱桃也无人问津。

果子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干,枝条低垂,仿佛挑负重担打杵休息的农人,默默承受着这无人认领的丰盛。然而,树下却不见人影,只偶有熟透了的果子跌落,轻轻“啪嗒”一声,溅出甜腻汁液,便如一声叹息,重归寂静。

记得小时候,果子尚青涩,我们一群孩子就会聚拢在树下,仰着脖子,眼巴巴地盼着。那枣子还未熟,我们便忍不住伸手攀摘,把大人的呵斥视为耳旁风。枣儿入口酸涩,可我们却嚼得有滋有味,仿佛咽下的不是酸果,而是整个童年的快乐。还有那毛茸茸的青挑子,都是我们曾日思夜想的对象。如今,这满树成熟的果实却像是我们长大后被遗弃的玩具,再无人眷顾。纵使五颜六色,纵使有滋有味,也只得在枝头寂寞地等待有人垂青。

正踌躇间,见一位60多岁的大哥踩着木梯,正在桃树上小心地摘着桃子。我家在3组,他住4组,面相很熟,但我已不记得他的名字了,颇有些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受。我走上前去,老人回头见是我,脸上浮起笑意,顺手递过两个桃子来:“尝尝吧,今年的桃格外甜。” 我没拒绝这很热情,接过来在树边的水渠里洗了一下,尝了一口,果然甘甜,便道:“大哥,您家这几棵桃树,果子这么多,吃得完吗?” 大哥动作顿了顿,脸上笑容略略收敛:“唉,种果树就是想给孩子们留点吃的,结果现在娃子和孙子们都跑得远远的,常年不在家。如今孩子嘴巴也刁,也不爱吃这个了。”大哥言语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我手里的桃子叫血桃,是我们老家特有的一个品种。血桃拥有其貌不扬的青红表皮,切开后却露出如血一般鲜红的果肉。滋味是浓到化不开的蜜甜与一丝浅浅的酸,酸得恰到好处,实现了甜与酸的完美平衡。汁水丰盈,有着浓郁的果香,风味十足。

我信步至村中小超市,便看见几个孩子围在那里,各自手里拿着五颜六色包装的零食,大呼小叫叽叽喳喳的,应该是放暑假了,一个个嗨不得了。他们手中的薯片、雪糕,还有些我从没吃过的东西。虽然是农村的小超市,吃的用的一应俱全,只是没有县城里大超市的规模而已。他们跑过我身边,欢快如同脱缰的小野马,竟无一人侧目望向那些曾经令我们垂涎欲滴的果树。那些果树,如今只成了他们奔跑游戏时身后的模糊背景,在孩子们的快乐里,在孩子们的心中,是没有这些果树的。

踱步村中,我注意到,村子里添了许多新建的小楼,风格各异,色彩不同,但无一例外都装修得很漂亮。这些逐年增加的新房子,悄然取代了过去那些简陋的土坯房、砖木结构的房子。随着新房子的增多,那些略显老旧的房子,与现在的环境相比有些落伍了。新房建起来了,果树林木也越来越高大。树荫下,只偶尔有老人和儿童走过。那些曾如我们一般喧闹的年轻身影,早已栖落自己喜欢的城市。新屋撑起来一家人的门面,却只能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听到欢乐的笑声。

晚霞如同胭脂,涂抹在房屋和树木和庄稼上,一切都有了诗意烟火。一棵高大的水杉树,树影拖得极长,跃过水渠,爬过水泥路,一直延伸到才翻耕过的土地上。恰在此时,一辆快递三轮车驶过,车后厢里塞满大小包裹,车声轰隆,迅疾地碾过路上的树影,驰向远处的人家。

家里炊烟升起,父亲的电话也呼唤我回去吃饭。我很感慨,农村条件越来越好,可人口越来越少。曾经丰盛热闹的果树,如今竟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正渐渐地被遗忘。它们依旧年复一年结出果实,却再等不到那些在树下热切仰视的小脸了。

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居住的环境越来越好,孩子们的口味也渐渐被各种包装精美的食品所驯服,被水果专卖店所吸引——故乡的果树,终于成了我们这代人心里的丰饶,也成了现在小孩子们眼里的稀奇。他们压根都不知道,也没想知道,他们吃的水果长在哪棵树上?结在哪块地里?它们无声结出果实,再无声落下腐烂。那些树,正以沉甸甸的成熟与寂寥,刻写着人们与村庄悄然的告别。

这丰饶的寂寞,大约便是故乡今日最沉的果实了——它悬垂在枝头,并非无人采摘,而是我们这些离枝之果,已各自飘零,再难尝出泥土深处那点苦涩而真实的甜味。

2025年6月24日

前天回老家看望父亲。雨后的农村,天空格外清澈明净,万物皆湿漉漉地醒着,生机勃勃。我也兴致勃勃地沿着老家门前的水泥小路,漫无目的走着,怡然自得,却又十分安然。因为身后就是老屋,脚下是厚实的土地,不远处还有袅袅炊烟。

大田里的小麦收割完毕后,土地已完成翻耕,一垄一垄的,光滑的一面在阳光下泛着微微的光,像鱼鳞一般,像波浪一样。路边的玉米也快成熟了,有一个玉米棒子上的玉米须不知被哪个过路人编了一个小辫,十分可爱。

在我老家,几乎每家门前屋后或菜地,都会种几棵果树。刚才一路走过来,葡萄已硕果累累,枣花谢过以后枣子已挤挤挨挨,羞红着脸的石榴压弯了树枝。我很奇怪的是好几棵桃树、李子树,还有杏子树。上面结满了果子,却无人采摘,有的因成熟裂开了口子,有的已熟透掉落在地上,有的被小鸟啄食得体无完肤。这又让我想起5月份樱桃成熟的时候,满树的红彤彤的樱桃也无人问津。

果子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干,枝条低垂,仿佛挑负重担打杵休息的农人,默默承受着这无人认领的丰盛。然而,树下却不见人影,只偶有熟透了的果子跌落,轻轻“啪嗒”一声,溅出甜腻汁液,便如一声叹息,重归寂静。

记得小时候,果子尚青涩,我们一群孩子就会聚拢在树下,仰着脖子,眼巴巴地盼着。那枣子还未熟,我们便忍不住伸手攀摘,把大人的呵斥视为耳旁风。枣儿入口酸涩,可我们却嚼得有滋有味,仿佛咽下的不是酸果,而是整个童年的快乐。还有那毛茸茸的青挑子,都是我们曾日思夜想的对象。如今,这满树成熟的果实却像是我们长大后被遗弃的玩具,再无人眷顾。纵使五颜六色,纵使有滋有味,也只得在枝头寂寞地等待有人垂青。

正踌躇间,见一位60多岁的大哥踩着木梯,正在桃树上小心地摘着桃子。我家在3组,他住4组,面相很熟,但我已不记得他的名字了,颇有些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受。我走上前去,老人回头见是我,脸上浮起笑意,顺手递过两个桃子来:“尝尝吧,今年的桃格外甜。” 我没拒绝这很热情,接过来在树边的水渠里洗了一下,尝了一口,果然甘甜,便道:“大哥,您家这几棵桃树,果子这么多,吃得完吗?” 大哥动作顿了顿,脸上笑容略略收敛:“唉,种果树就是想给孩子们留点吃的,结果现在娃子和孙子们都跑得远远的,常年不在家。如今孩子嘴巴也刁,也不爱吃这个了。”大哥言语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我手里的桃子叫血桃,是我们老家特有的一个品种。血桃拥有其貌不扬的青红表皮,切开后却露出如血一般鲜红的果肉。滋味是浓到化不开的蜜甜与一丝浅浅的酸,酸得恰到好处,实现了甜与酸的完美平衡。汁水丰盈,有着浓郁的果香,风味十足。

我信步至村中小超市,便看见几个孩子围在那里,各自手里拿着五颜六色包装的零食,大呼小叫叽叽喳喳的,应该是放暑假了,一个个嗨不得了。他们手中的薯片、雪糕,还有些我从没吃过的东西。虽然是农村的小超市,吃的用的一应俱全,只是没有县城里大超市的规模而已。他们跑过我身边,欢快如同脱缰的小野马,竟无一人侧目望向那些曾经令我们垂涎欲滴的果树。那些果树,如今只成了他们奔跑游戏时身后的模糊背景,在孩子们的快乐里,在孩子们的心中,是没有这些果树的。

踱步村中,我注意到,村子里添了许多新建的小楼,风格各异,色彩不同,但无一例外都装修得很漂亮。这些逐年增加的新房子,悄然取代了过去那些简陋的土坯房、砖木结构的房子。随着新房子的增多,那些略显老旧的房子,与现在的环境相比有些落伍了。新房建起来了,果树林木也越来越高大。树荫下,只偶尔有老人和儿童走过。那些曾如我们一般喧闹的年轻身影,早已栖落自己喜欢的城市。新屋撑起来一家人的门面,却只能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听到欢乐的笑声。

晚霞如同胭脂,涂抹在房屋和树木和庄稼上,一切都有了诗意烟火。一棵高大的水杉树,树影拖得极长,跃过水渠,爬过水泥路,一直延伸到才翻耕过的土地上。恰在此时,一辆快递三轮车驶过,车后厢里塞满大小包裹,车声轰隆,迅疾地碾过路上的树影,驰向远处的人家。

家里炊烟升起,父亲的电话也呼唤我回去吃饭。我很感慨,农村条件越来越好,可人口越来越少。曾经丰盛热闹的果树,如今竟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正渐渐地被遗忘。它们依旧年复一年结出果实,却再等不到那些在树下热切仰视的小脸了。

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居住的环境越来越好,孩子们的口味也渐渐被各种包装精美的食品所驯服,被水果专卖店所吸引——故乡的果树,终于成了我们这代人心里的丰饶,也成了现在小孩子们眼里的稀奇。他们压根都不知道,也没想知道,他们吃的水果长在哪棵树上?结在哪块地里?它们无声结出果实,再无声落下腐烂。那些树,正以沉甸甸的成熟与寂寥,刻写着人们与村庄悄然的告别。

这丰饶的寂寞,大约便是故乡今日最沉的果实了——它悬垂在枝头,并非无人采摘,而是我们这些离枝之果,已各自飘零,再难尝出泥土深处那点苦涩而真实的甜味。

2025年6月24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