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程长明的头像

程长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4
分享

九道,云深不知处

从房县县城出发,一路向西157公里,便是深藏于鄂西北莽莽山壑间的九道乡。这是房县最偏远的乡镇,此地一脚踏鄂、渝、陕三省,山势如龙脊盘踞,云雾蒸腾,恍然踏入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所描写的“云深不知处”。

九道,原名九道梁。因青树子南侧九道石梁延伸河中而得名。但广泛流传的是,古时从重庆巫山前往此地,需翻越九道海拔2000米以上的大山梁,才能踏入湖北地界有人烟之处。此地恰好处于第九道山梁的谷底,而在这第九道山梁之巅,有多个湖泊,名为九湖(即现在的神农架大九湖),故而此地被称作九道。

九道乡的传说为这片土地披上了神秘面纱,而它独特的地理风貌同样令人称奇。地势从海拔400余米陡然攀升至2400米以上,形成“地无三尺平”的阶梯式地貌,孕育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也滋养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九道乡距中国最老的巫溪大宁盐厂300余公里,所以自秦汉以来就是川盐出蜀的重要通道,义渡坪古渡口,是川盐入鄂的重要中转站。山,是九道的脊梁,以巍峨雄伟著称;水,是九道的血脉,以清澈秀美出名。九道梁如龙脊般横亘天际,九焰山则雄峙一方。山苍翠得似要滴落颜色,水清冽如冰雪初融。九焰山原称“九园山”,因山顶九个圆形小山凸得名。而广为人知的“九焰山,”源于薛刚屯兵传说。唐朝初年,薛刚在九道梁安营扎寨反抗武则天统治。武三思重兵围剿,薛刚凭借“盗窑之险”顽强抵抗。武三思久攻不下遂用火攻,虽九次将山烧成焦土仍未攻克,由此得名“九焰山”。如今,寨墙斑驳,山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古城墙遗址,默默诉说着昔日战火,见证历史变迁。山下村落,炊烟袅袅而起,竟与山岚悄然融为一体,温柔地缠绕着群山的颈项。下到阴峪河峡谷,则恍然跌入一幅流动的宋元山水。两岸峭壁陡立,如刀劈斧削,绿意却倔强地从石缝中奔涌而出。溪水清冽见底,掬一捧入口,那股甘洌凛然之气直透肺腑。山涧深处,便藏匿着九道乡的精灵——大鲵。当地人称其为娃娃鱼,村人视其为珍宝,巡山护水,只为守护这脆弱而古老的生灵。

九道乡独特的地貌赋予村落名称别样的韵味。义渡河村位于九道河畔,曾是古时交通要道,彼时无桥,地方绅士雇请艄公义务摆渡助人过河,人们便将此河段称为义渡河,河谷村落称作义渡坪村。关坪村的形成颇为奇妙,河奔涌至此,被庙梁子与龙王包两座大山阻拦,河水急转成“S”形,庙梁子挡住了河风,河谷渐成坪地,遂为关坪。瓦房坪村,旧时山民住岩屋茅舍,民国年间有一富户在此建有瓦屋而得名。响应沟村处于河谷,因山谷流水声有回音而得名。八里坡村坐落于平渡河畔,村民出山需攀越八里长坡。咸池沟村则源于境内一泉水有咸味,附近村落便随沟而称。塘坊垭村以过去建有制糖作坊而得名。这些地名既保留着巴蜀“峪”“渡”的命名习惯,又融入了荆楚“坪”“沟”的地理基因,巧妙地将地理特征与人文精神熔铸于方寸之间。

九道乡是古代军事战略要地。卸甲坪村是九道乡人民政府驻地,有“云上之城”的美誉,其得名与薛刚紧密相连。称薛刚之妻纪鸾英临产前退守此地,卸甲诞下薛奎而得名。此外,九道乡还有诸多和薛刚屯兵相关的地名。传说薛刚配过马鞍的地方叫马鞍头,地势平坦水田较多的叫水田坪,加工粮食之处叫磨园坡,还有擂鼓台因薛刚出战时在此擂鼓而得名,薛刚在此披甲上阵的地方叫披甲沟,等等。这些地名宛如散落的历史碎片,串联起薛刚在九道乡的传奇经历,它们不只是简单的地理标识,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九道乡的声音,在歌声中回响。九道素有“民歌之乡”的美誉,其民歌文化源远流长。“朝秦暮楚”本土文化与流放文化激烈碰撞,《诗经》遗韵同巴楚风情相互交融,催生出儿歌、山歌、建房歌、花鼓歌、丧歌、劳动歌、嫁娶歌、薅草锣鼓等丰富多样的民歌。说到建房,过去九道最有特色的就是石片房子。九道出片石,厚薄均匀,薄如蝉翼。当地工匠将这些大小不等的石片,一片挨着一片码起来,这样的石片房子,不怕风刮,不怕冰凌,不怕冰雹,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九道的民歌集秦音、楚调、川腔等多种唱腔,《薅草锣鼓》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声曲调高昂,荡气回肠,韵味悠长,余音绕梁,实为山民筋骨里发出的呼喊与吟唱。有“待尸歌”者,尤为奇绝。凡有老者辞世,歌师便立于灵前,其声沉郁苍凉,如寒夜中呜咽的涧流:“鼓打一槌惊动天,惊动天上老神仙……”歌声代替了哭泣,曲调幽深,竟糅合了武当山道乐的清冷与巴楚巫觋的迷离,听者莫不神摇魄动。

至于婚嫁,则另是一番喧腾景象。迎亲队伍行至新娘门前,但见长板凳横陈当道,新娘亲友笑吟吟立于其后,此为“拦门”之礼。新郎须得开口对歌,唱得女方满意了,方得移凳入门。彼时鼓乐大作,歌声起伏,嫁娶的喜气,便在这歌声与笑语中升腾弥漫开来。在新娘子进入男方家门的那一刻,当男方坐堂知客听见娶亲的号炮之后,立即组织坐堂乐队,一路吹打出迎,迎风桌子也摆得十分豪华,新郎将新娘抱入洞房后,两套鼓乐在喜堂对吹对打,紧接着就是山歌手们,用花鼓子调唱一些很有乡土气息的山歌,把气氛烘托到极致。

歌罢酒酣,舌尖上的九道乡便悄然苏醒。山野慷慨,赋予此地独特的滋味。腊肉是家家户户灶头悬挂的岁月珍藏,取高山土猪,以松柏枝熏烤数月甚至经年,色泽如深秋古木,煮熟后油亮晶莹,入口丰腴醇厚,裹挟着松柏的清香、崖蜜的微甜以及岁月醇厚的沉积,浓烈而内敛的滋味在舌尖层层绽开。更绝的是苞谷酒,用山泉与金黄玉米酿制,初饮如清泉,入喉后却像一团火焰,其烈性如刀,其甘美似饴,饮罢胸中暖意升腾,足可驱散深山的寒湿。九道乡独特的自然气候和物产资源也孕育出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菜豆腐、乍辣子、烟熏豆腐干、臭豆、洋芋、腊肉、山野菜等土特产品最为有名。乍辣子,十分好吃,就是把苞谷碜掺上大块的辣椒蒸熟后晾干,可单独成菜,也可和五花肉或腊肉混炒,风味十分独特。看似普通的洋芋,因产于高海拔冷凉气候的九道而炙手可热。从晶莹剔透的粉皮到洋芋干,再到洋芋臭豆,洋芋的百变形态承载着山民的生存智慧,成就了“九道洋芋”的传奇,也成为“以味觉铭刻地理”的文化现象。如今,瓦房坪村三文鱼养殖基地已建成,将来,这产自深山里的三文鱼,又将成为九道乡的又一宝贝。

九道,原是山的阻隔、路的艰难的代名词,如今九道乡的道路,已非昔日那般崎岖难行,一头系着山外世界的喧嚣,一头拴着九道乡千百年沉淀的寂静。更有人,将目光投向那苍茫林海与奇崛山岩,筹划着生态旅游的蓝图,欲使山外游人的脚步,能循着昔日骡马商队的旧道,叩响这深藏于群山之间的秘境之门。

离开九道时,回首凝望,九道乡已然重新隐入浓雾深处。云雾缭绕中,九道梁的险峻,深谷里的河水,灶膛中每一块腊肉的熏香,酒碗中每一滴苞谷酒的滚烫,连同那兵寨的石墙,卸甲坪的传奇,义渡坪移民新村的白墙黛瓦,咸池沟的“黄金叶”烟田,鸡鸣口、老渡口、阴峪河电站,瓦房坪的生态旅游,八里坡的高山蔬菜基地,连同信号塔尖刺破云层的倔强,它们无声昭示,九道它扎根于时间和大山的深处,却向着无尽的云雾之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