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半,城市尚未完全苏醒,但海城市一院内科病房的灯光早已亮如白昼。夜班护士李琪琪刚处理完一位突发低血糖的老爷子,额角沁着细密的汗珠,膝盖深处那点值夜班必来“报到”的酸痛隐隐作祟。
她正准备坐下喘口气,整理交班记录,呼叫铃又尖锐地响了起来——38床,新入院的张奶奶。
张奶奶七十多岁,因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入院,血管条件极差,俗称“看不见、摸不着”的“飞毛腿血管”。
白班护士尝试了两次都没能成功建立静脉通路,医嘱要求持续泵入硝酸甘油,时间就是心肌。
李琪琪立刻起身,推着治疗车快步走向38床。
病房里,张奶奶的女儿正焦急地搓着手,看到李琪琪进来,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李护士,您可来了!我妈这血管……白天扎了两针都没成,疼得直哆嗦,这药可耽误不得啊!”
张奶奶虚弱地躺在那里,手背上两个新鲜的针眼周围泛着青紫,她看着李琪琪,眼神里充满了疲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
“张奶奶,别怕,咱们再试试,我轻点。”李琪琪的声音温和而沉稳,像一股暖流。她仔细洗净双手,戴上手套,没有急于拿起针头,而是先半蹲在床边,手指极其轻柔地抚过张奶奶干燥、布满皱纹的手背和前臂。
她的指尖带着常年消毒液浸泡后特有的微凉,却异常敏感。她像一位勘探者,用指腹细细感受着皮肤下血管的走向、弹性、深浅。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张奶奶的女儿在一旁紧张得屏住了呼吸。
终于,李琪琪的指尖在一处不起眼的内腕上方约两寸的地方,极其轻微地停顿了一下。
这里的皮肤看起来和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但她的指尖捕捉到一丝极其微弱的搏动,血管壁的弹性也似乎略好一丝丝。
她心中有了自己的打算。
“奶奶,咱们试试这里。”李琪琪选定位置,消毒,绷紧皮肤。
她的动作稳定、精准,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节奏感。进针的角度、深度都恰到好处。回血!暗红色的血液顺畅地流入针管尾部。
“成了!”奶奶的女儿激动地低呼一声,张奶奶也明显松了口气。
李琪琪熟练地固定好留置针,连接上输液泵,硝酸甘油顺利开始泵入。她仔细检查穿刺点周围皮肤,确认无肿胀、外渗,又柔声安抚了张奶奶几句,才推着治疗车离开。
上午十点,李琪琪的白班同事,也是护士的王薇接班了。
王薇是科室里出了名的“快手”,干活麻利,但也有些依赖于固定流程,不太习惯像李琪琪那样花大量时间去“摸”血管。她负责下午的治疗,包括给张奶奶更换一组新的硝酸甘油液体。
李琪琪交班时特意强调:“38床张奶奶的静脉通路在左手腕上两寸内侧,血管非常脆弱,是盲穿的,位置有点刁钻。换液体时一定要特别小心,回抽确认通畅再连接,速度要慢,密切观察穿刺点。”
王薇一边翻着治疗单,一边快速应道:“知道了知道了,38床,左手腕上,脆,是吧?交给我。”她语气轻松,显然没太把李琪琪的叮嘱放在心上,觉得对方有点小题大做。毕竟,换个液体而已,能有多难?
下午三点多,病房里有些嘈杂。
王薇推着治疗车来到38床,准备更换液体。张奶奶睡着了,她女儿出去打开水了。
王薇看了一眼留置针的位置,确实有点靠里。她按常规消毒肝素帽,拔下旧针头,拿起新输液器针头准备刺入。也许是病房光线稍暗,也许是张奶奶睡梦中无意识动了一下,也许是王薇动作确实快了点、角度偏了那么一丝丝——针尖刺入时,李琪琪预想中的“位置刁钻”和“血管脆弱”叠加效应发生了。
王薇没有像李琪琪那样先用指尖仔细感受、固定好血管和皮肤,刺入时手感并不十分清晰。
她习惯性地回抽了一下注射器,似乎看到一点点回血(可能是组织液或微量渗血),便以为连接好了,迅速固定好针头,调整了输液泵速度。
大约半小时后,李琪琪处理完另一个病人,习惯性地巡视病房。
路过38床时,她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张奶奶的输液情况。就这一眼,她的心猛地一沉——张奶奶留置针穿刺点周围的皮肤,出现了一圈极其细微、不易察觉的苍白,范围只有指甲盖大小,与周围皮肤颜色有极轻微的差异。不仔细看,或者没有经验,很容易忽略。
李琪琪立刻停下脚步,快步走到床边。她没有先去动输液器,而是先轻轻握住张奶奶的手腕——指尖传来的温度异常!穿刺点周围的皮肤温度明显低于旁边正常皮肤,带着一种不祥的冰凉感。她再轻轻按压穿刺点周围,那圈苍白区域的皮肤弹性也感觉有些异常,微微发硬。
“不好!外渗了!”李琪琪心中警铃大作。硝酸甘油是强力的血管扩张剂,一旦渗漏到皮下组织,会引发严重的化学性炎症,导致组织坏死,后果不堪设想!
李琪琪当机立断,关闭了输液泵,小心翼翼地撕开固定胶布。
果然,穿刺点周围那圈苍白区域已经微微肿胀起来,形成一个很小的硬结,皮肤紧绷发亮。她立刻拔掉针头,用无菌棉签轻轻按压止血,避免挤压加重渗漏。
动作轻柔但迅速。
“王薇!”李琪琪的声音带着少有的急促,但尽量压低了音量,怕惊醒张奶奶。正在邻床操作的王薇闻声看过来,一脸不解:“怎么了?”
“38床液体外渗了!硝酸甘油!”李琪琪指着张奶奶手腕上那个开始显现出粉红色的硬结,语气凝重。
王薇走过来一看,脸色也变了,但嘴上却下意识地反驳:“不可能!我刚换的,回抽有血的!而且这才多久?哪有那么快就渗成这样?”她语气里带着一丝被指责的慌乱和不相信,甚至有点埋怨李琪琪太紧张。
“回抽的那一点点‘血’很可能是组织液或者渗出的微量血液,不代表针头就在血管里!你看这皮肤颜色、温度、弹性变化,绝对是早期外渗的典型表现!硝酸甘油渗漏的后果有多严重,你不知道吗?”李琪琪指着那细微的体征,语气斩钉截铁,目光灼灼地看着王薇。
她的指尖还残留着那片皮肤异常的冰凉和僵硬感,这是仪器无法显示的警报。
王薇看着李琪琪指出的地方,又看看张奶奶手腕上开始变得明显的粉红色硬结,张了张嘴,想辩解的话堵在了喉咙里。她仔细回想刚才的操作,确实有些急躁,手感也不够清晰……冷汗瞬间冒了出来。
李琪琪没时间争论,立刻开始处理:抬高患肢,用50%硫酸镁溶液浸湿无菌纱布进行持续冷湿敷,标记外渗范围,严密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变化。
同时报告值班医生,遵医嘱处理。
幸好发现及时,渗漏量不大,经过紧急处理,张奶奶手腕的硬结和颜色异常逐渐缓解,避免了更严重的组织损伤。
事后,护士长召开了简短的质控会。王薇低着头,主动承认了自己操作中的疏忽大意和对李琪琪交班提醒的轻视:“琪琪说得对,是我太依赖‘回抽见血’这个步骤,动作太快,没有像她那样仔细评估血管情况和固定好皮肤位置。差点酿成大错……对不起,对不起张奶奶。”她的声音充满了后怕和愧疚。
李琪琪没有指责,只是平静地分享了自己的观察要点:“很多细微的变化,仪器和常规检查不一定能立刻反映出来。特别是血管条件差的病人,指尖的感觉、对皮肤颜色和温度微小差异的捕捉,非常重要。这次是硝酸甘油,毒性强,万幸发现得早。如果是普通液体,这点渗漏可能问题不大,但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关键时刻能救命。”
一场潜在的严重护理不良事件,在萌芽状态被李琪琪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化解了。
张奶奶的治疗顺利进行,手腕的轻微红肿也在几天后完全消退。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张奶奶病情稳定,准备出院。
病患的女儿扶着母亲走到护士站,张奶奶颤巍巍地从随身的小布包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几个洗得干干净净的大苹果。
“李护士,”张奶奶拉着李琪琪的手,布满皱纹的手温暖而有力,“那天晚上,你摸着我的手找血管,我就知道,这双手有谱儿。后来手腕子那点事,也多亏你心细眼睛尖。”她顿了顿,浑浊的眼睛里满是真诚,“这几个苹果,自家树上结的,不值钱,就是个心意。谢谢你啊,姑娘,手真‘甜’(厉害)。”
她把“甜”字说得格外重,带着浓浓的乡音和朴实的赞许。
李琪琪的眼眶有些发热,她接过苹果,沉甸甸的,带着阳光的温度和泥土的芬芳。她笑着,用力握了握张奶奶的手:“奶奶,您太客气了。回去好好休息,按时吃药。”
护士长在一旁看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第二天晨会上,她特别强调了对于血管条件差、使用特殊药物(尤其是血管活性药、高渗液、化疗药等)的病人,静脉穿刺和输液过程中加强观察(包括视诊、触诊)的重要性,并将“交接班时对特殊穿刺部位及血管状况的详细描述和确认”纳入了科室的临时质控重点。
李琪琪坐在护士站的电脑前,指尖敲打着键盘,录入着护理记录。
窗外阳光正好,落在她白色的护士服上。她抬手揉了揉还有些酸痛的膝盖,目光扫过桌上那个红彤彤的大苹果,嘴角微微上扬。
指尖仿佛还留着张奶奶手心的温度,也留着那份在平凡岗位上,用细心、经验和责任心守护生命的重量。
这份重量,是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无数个琐碎细节里积累起来的,是仪器无法替代的,独属于护士的“指尖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