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岁月的车轮缓缓驶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冬至如一位银装素裹的仙子,悄然降临。长到夏至短到冬,说得就是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天地间仿佛被时光拉长了影子,静谧而深远。
民间以诗意语言总结出一段经典:长到夏至短到冬,冬后一天长一葱,一葱究竟有多长,大约相当两分钟,如何算来此数据,夏至四点天已明,入夜八点才掌灯,冬至七点刚放亮,傍晚五点看不清,前后相差六小时,六六三百六分钟,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正好一分钟,夏到冬至整半年,所以一葱二分钟。在民间,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中观察并总结出时令规律并以诗韵表述出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经典语言,同时也充分体现在民间蕴藏着不可估量的聪明和才智。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志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惯。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此时虽然太阳角度渐渐高升,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流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态。
同时冬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测定出的节气之一。相传是人文初祖伏羲通过测日影发现冬至点,并以冬至日为岁首。
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地球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而以后太阳直射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正所谓“冬至日头升,一天长一针”。古人以阴阳二气的运动理解季节变化,以为“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
据说冬至萌芽于殷商时期,也是传统计算时令的基点。据《尚书·尧典》也有相关记载。其中“日短”指的就是冬至,即一年中日最短夜最长的一天。《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过后,白昼渐长,阳气回升,新一轮节气开始,自是一个吉祥的好日子,应该庆贺。
比如,古代曾有这样的情况:民间歇市五天,欢度佳节,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京师最重视冬至节,这一天,人们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祖先。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官府、民间,各相庆贺,一如元日之仪。吴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说。”“肥冬瘦年”,意即当地人将冬至看得比过年还重要,“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禋”,热闹非凡。
据《清嘉录》记载,清代冬至前后,亲朋好友之间多有人情拜访、礼物馈赠,俗称“拜冬”。装满各色贺节礼品的礼盒被称为“冬至盘”,盘内多为食物糕点,桂花冬酿酒、团子、卤菜等。冬至前一夜是“冬至夜”。此夜,家人团聚,和和美美吃上一顿“冬至宴”。
冬至之“大”在于饮食之丰盛。冬至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典型的时令节物包括馄饨、饺子、汤圆、糯米饭、面条、羊汤等,以求“扶阳抑阴”、身体康健。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每年冬至,家里都要吃一顿饺子,以求冬季平平安安。
相传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告老还乡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乡亲们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也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
于是,张仲景让弟子搭起医棚,将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入锅里煮熟,然后捞出来剁碎,再用面皮包好,煮熟后分给百姓吃。
很快,乡亲们的耳朵都被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从此形成冬至吃“捏冻耳朵”(即饺子)的习俗。
对一些北方家庭来说,过节吃饺子可以算是一种传承下来的生活习惯,也是对传统习俗的继承,这是一种文化基因。
江南许多地方流行冬至吃汤圆。“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人们在冬至日凌晨用它献神祭祖,然后阖家团聚共食,称为“添岁”。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有些地方在冬至时吃的圆子亦有独特之处,比如蒸的粉团,或用酒酿做的酒酿圆子;或者在馅料上会有所差别。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冬至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人们对这个节日的重视和庆祝。
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不断移动。在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最短。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逐渐变长。
走进冬至的世界,我们似乎能听到时间的脚步声,在这寂静的冬夜,变得更加清晰。人们围坐在一起,共享热气腾腾的饺子或是汤圆,这些食物不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家庭团圆、和谐美满的象征。每一个饺子里都包裹着家人的爱意,每一颗汤圆里都承载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这一时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心与心之间的情感升温,冬至成为一个连接亲情、友情乃至邻里之情的纽带。
冬至时令提示人们,年已临近。民间尤其农村特别是北方已经加快了春节的脚步。他们开始杀猪宰羊,淘米轧面,蒸年馍、蒸黏糕,摊煎饼、做豆腐等等加速了节日物资的备份。大街小巷特别是超市里、集市上开始增添了许多年货的品种,吃的用的应有尽有。每天忙碌的人们都累的汗流浃背,然而仍然笑容满面,以此迎接新年春节的到来。他们将加工好的主副食品可以放在冰柜里,甚至院子里的一个角落的大缸或荆条筐里,一直保存到二月二龙头节甚至更远,这也许是严冬对世人的馈赠吧。
冬至之美,在于它的简洁而不失优雅。大自然褪去了繁花似锦的外衣,以一种最本真的姿态示人。枝头上的残雪映衬着初升的太阳,那点点滴滴的白色如同星子洒落在人间,给世界增添了一份纯洁与宁静。远处的山峦轮廓分明,虽少了绿树的点缀,却多了一份苍茫的壮阔。此时此刻,天地间的一切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所有的等待与守候都化作了最美的风景。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不妨放慢生活的节奏,去感受那一份独属于冬至的温情。煮一壶暖茶,翻开一本好书,让思绪随着袅袅升起的茶香飘向远方,或者漫步街头巷尾,寻找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温暖故事。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和生活的美好。
“从此日长天又暖,时时独入小园行”,冬至是一颗淡淡的温暖之魂,照亮了漫漫的寒冬。这是冬的尽头,也是春的开头。尽管此时天寒地冻,但心中却充满了希望。因为从这一天起,白昼将逐渐变长,阳光也将慢慢增多,预示着一个新的轮回即将开启。就像人生中的每一次困难与挑战一样,只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总会迎来新的转机和曙光。因此,让我们珍惜这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节日吧,在岁末年初之际,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用宽广的胸怀迎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