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山峰人(陈刚)的头像

东山峰人(陈刚)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6
分享

在烟雨阑珊处摇翠一末烟云

目光久久凝驻这幅水墨,仿佛坠入一种深邃的沉醉——墨色之间似有翠意漫溢,悄然攀上眉睫。那是中国美学所独有的灵魂震颤,是心与画在虚白深处的悄然相认。一叶渔舟自笔意间荡出,几重烟水从墨韵里铺开,一切如被江南春雨浸润的宋词,清婉缠绵,令人凝眸不舍,心魂俱静。

这意境并非刻意雕琢,而是墨与心彼此氤氲、自然成诗。你看那蓑衣人自苍茫中摇橹而出,衣衫犹带未干的水汽,仿佛才从某句清逸的绝句中踱来。烟雨沾衣,亦沾思绪;水痕入墨,也入人心。呼吸之间,竟也染上了三分诗情、七分禅意。

天地在墨色中渐次舒展。远山将青黛揉进薄雾,淡成一痕水墨写意,犹如宣纸上偶然晕开的墨迹,整幅长卷便顺着雨丝缓缓铺展。

先是湖畔自晨雾中苏醒,披一袭轻纱似的雨幕。柳丝垂落水面,蘸着清波写起小篆;继而蓑衣人从画面深处摇橹而出,橹柄压着水纹,船首划开琉璃般的水面——那水面泛着碎玉似的光,橹尖轻挑,便溅起三两点银星,落在蓑衣上,晕出浅淡水墨。惊起的一行白鹭冲天而去,翅尖犹沾墨色雾气,它们仿佛自唐诗宋词中飞来,羽翼挟带千年文脉,掠过现代人凝注的目光,投向云水苍茫之处,尾羽扫过天际,在渺茫烟波中划出一道银亮的诗痕。

远山把青黛研进薄雾,晕染得天际线柔软如一弯墨痕,依稀是王观笔下“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缠绵意境,连风都带着江南特有的湿润与软意。

一叶扁舟,一蓑孤影,一脉流水。这不只是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清寂,更是一叶载得动万千归梦的心舟。它承载着都市人失落的乡愁——那些困于钢筋森林里的心事,竟在这简陋船板上寻得片刻栖居。垂柳蘸水书写的不只是青绿词句,枝条轻颤时,还抖落贺铸“碧野朱桥当日事”的惘然。每一片柳叶都如一枚旧信笺,写满被时光掩藏的故事。新生的芦苇在风中低语,银白花穗与蓑衣人的斗笠交织成时光帘幕,风起时,穗子擦过竹篾,沙沙作响——每一声摇曳,都似有前朝的月光与墨香,淅淅沥沥,落满衣襟。

白鹭振翅的刹那,杜甫的“渚清沙白”与泰戈尔的天空哲思在此交融。飞鸟虽不留踪迹,翅底之风却在观者心湖投下永恒涟漪,一圈圈荡开,漾碎了水面的云影天光。蓑衣人收网的动作轻缓,指腹摩挲网绳上的青苔,不经意惊起更多水族精灵:苍鹭掠波,翅尖沾水,抖落的水珠如碎钻闪烁;鸬鹚潜影,又浮出水面,嘴里衔着银亮的鱼;斑纹雀停驻船舷,喙间叼着晶莹水珠,一松口,便似星子坠入烟涛。此情此景令人恍然:生灵与自然本同根同源,羽翼拂过的又何止水面,更是贯穿古今的生命长河。连鱼鳍划开的水声,仍与千年前的渔歌同韵。

老渔翁的鱼网微颤,如柳宗元诗境的今世回响。他那布满岁月沟壑的手掌握紧钓线,指缝间嵌着湖水的凉意,另一只手却揣在怀中,不时点亮屏幕——孙儿的笑靥正暖透他的皱纹。智能手机亮起的刹那,古典与现代悄然相融: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未曾改变,变的只是哲思栖居的载体。当他撒网入水,网绳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涟漪圈圈荡开,仿佛也将千年智慧一同洒向未来。水波荡漾,也替他记挂着远方的牵挂。

雨渐稀疏,云初破处,夕晖为湖面镀上一层流金,将整片湖水染作流动的锦缎。渔灯次第亮起,昏黄光晕与彼岸霓虹交织——一边是唐诗中的江枫渔火,一边是现代的万家灯火,它们共存于这幅水墨长卷,犹如时光共织一绢。橹声欸乃,夹杂都市车声、童谣与流行曲,非但不显嘈杂,反而更添人间烟火气。原来古意从未逝去,它只是以新的方式,绣在同一幅素绢上,活在每一刻鲜活的呼吸间。

夜雾弥漫时,清风携来芦苇的清香、湖水的湿润、咖啡的芬芳,交织出奇异的温柔。王阳明“心外无物”之论于此焕发新意:我们凝望山水,亦在凝望整个文明——老渔翁的蓑衣与智能手机,湖面的渔灯与城市霓虹,皆是她脉络上的绳结,连缀古今。远处笛声依稀,初闻似后主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愁吟,细听又掺入电子音乐的变奏,高低婉转之间,终归于湖心的节拍,与水波共晃,如天地同吟。

回望处,万家灯火浮漾水面,与星月共舞成银波潋滟。小舟渐行渐远,橹声渐杳,唯船尾余留的水纹细细,推着光影荡漾,仿佛要将这场古今对话的涟漪推至永恒。白鹭飞痕虽渐淡,新雏又自芦丛振翅——生命如诗,永远有待书写下一行。

在这烟雨阑珊之境,人与自然共谱生态之和鸣:渔人收网不惊鹭鸟,白翅绕舟如识故人;蓑褐与芦白在雾中共晕成一抹淡墨,揉进朦胧视野。烟云与水色同奏天籁。它们从画中走出,走入百姓生活——是老翁屏幕上的笑脸,是买鱼人手中的竹篮,是都市人凝画时那声轻叹;又走向岁月深处——如芦絮飘远,似水纹无尽。

这不仅是自然之诗,更是心灵的归处。喧嚣世间,只消对此画一卷,心便如被清波轻轻托起,沉入一片澄明。在这幅永不收卷的水墨里,我们见天地,见众生,亦见自己——人在画中,画在心中,心在天地中。

所有朦胧与诗意、传统与现代,终汇成永恒的流淌。船夫摇动千年不变的橹,橹声里有他逝去的青春,也有这个时代的新声;水鸟栖息万古如一的芦苇,羽翼下护着新生,也飞向未知的辽远。我们于此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倒影——唐诗的白鹭、宋词的渔舟;更是未来的序章——孩童清澈的眼睛、都市人沉甸的乡愁。

这烟雨阑珊处的一末烟云,摇啊摇,摇过光阴千载,摇向岁月无涯。

(完)

2025年秋于观画中有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