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痛楚于深夜的齿缝间悄然觉醒,我才惊觉自己已然失去了某种生命内在的完整。那不仅是神经末梢的警报,更是生命质量在岁月长河中的无声流逝。在这个每分每秒都在与时间竞速的时代里,我们总要等到身体发出最后的通牒,才在痛彻心扉中开始审视那些被日常忽略的真相。而牙齿,这个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器官,竟成了丈量生命质量的标尺,成了窥见人生百态的窗口。
而我的牙痛故事,是从一颗牙的悄然沦陷开始的。晨光尚未啄破夜幕的凌晨,我被一种尖锐的清醒拽出梦境。上颌右侧的槽牙深处,仿佛蛰伏着一根永不疲倦的银针,每次无意的嘴唇触碰都让痛感沿着牙龈直抵太阳穴,在那里激起一阵阵令人窒息的涟漪。下床对着浴室的镜子,我用手机灯光探照口腔——肿胀的牙龈泛着不祥的亮光,像熟透的果子即将破裂,整个半张脸顿时陷入某种“半身不遂”式的怪异麻木。
这疼痛看似突如其来,实则早有预兆——这些日子以来,对冷热食物的敏感,牙缝间日益频繁的滞留感,都被我以“年岁既长,齿牙松动本是寻常”的宿命论轻轻带过。直到此刻,疼痛撕下面具,我才不得不直面这个被长期忽略的真相。
这让我想起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的慨叹:“我们总是在疼痛中才意识到身体的存在。”确实,当牙齿健康时,我们几乎忘记了它的存在;一旦出现问题,它便霸道地占据生活的全部焦点。
周一的市立口腔医院,永远是一幅众生百态的浮世绘。牙科门诊室的灯光总是亮得最早,保安手持金属探测器的例行检查,护士咨询台前蜿蜒的长队,六楼挂号问诊、五楼诊断治疗的繁琐流程,最终只换来一张五日后的网络预约单。候诊室里坐满了各色人等:有捂着腮帮子低声呻吟的年轻人,眼神中交织着痛苦和对昂贵费用的忧虑;有在子女陪伴下颤巍巍的老人,每一声咳嗽都带着岁月的重量;还有因龋齿哭闹的孩童,他们的眼泪是最纯粹的疼痛表达。
这一切都在印证一个残酷的事实:牙齿的问题,从来不是可以急就章的简单命题。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古人早已认识到牙齿与全身健康的密切关系,而现代人却总是在问题恶化后才追悔莫及。
诊疗室里,金属器械的碰撞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脆,每一次轻响都在放大着内心的不安。当冰凉的探针精准滑入牙龈沟的刹那,我倒吸的冷气成了诊室里最真实的回响。“牙周炎,伴有龋齿,其中一颗已逼近神经,情况不太乐观。”陈医生的语气平静,手指轻点着CT片上牙槽骨间的阴影——那些灰白影像中的黑色缺口,宛如岁月在生命版图上悄然刻下的沟壑。“您这个年纪,牙龈萎缩是自然规律,但长期不当的护理,让规律变成了急症。”
此言如同一帖苦药,在忐忑的心绪中品出一丝慰藉。或许是因为,再确切的痛苦,也好过那悬而无知的隐忧。
躺在诊疗椅上,无影灯的光晕让我恍惚看见三四十年前的自己——那时能用牙齿撕开骨头,敢把冰棒咬得咯吱作响,总以为这口牙能抵挡所有岁月的磨砺。记得童年时,掉落乳牙被母亲小心收起,说这是"生命的印记";青年时期,智齿的萌发伴随着成长的阵痛;而如今,牙齿的每一次松动都在提醒着时光的无情。这种从征服到妥协的过程,何尝不是整个人生的隐喻?
此时,医生的讲解帮我厘清了一个常被混淆的认知:牙齿与口腔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哲学。牙齿是坚硬的器官,是咀嚼的工具;而口腔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消化的前哨,更是健康的门户。它们的关系如同树木与森林——单颗牙齿的病变可能只是局部问题,但口腔环境的失衡却会影响整个生命质量。这种认知的偏差,恰恰映射出我们对待健康的片面:总是关注疼痛的点,而忽略了孕育疼痛的土壤。
回想人生的齿间旅程,我们从婴儿时期的出牙之痛开始,就与牙齿结下不解之缘。民间有谚:“七坐八爬,半岁生牙”,每个家庭都珍视着孩子萌出的第一颗乳牙,那是一个新生命成长的见证。青春期智齿的萌发,象征着成熟的阵痛;而中年以后的牙齿问题,则成为衰老的预告。古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也。”将牙齿视为肾精的外在表现。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牙周病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阿尔茨海默病都存在关联。
记得我的母亲在世时常说:“人有三十二颗牙,就像天上的星星,少一颗就暗一分。”她晚年只能靠假牙咀嚼时,总怀念年轻时咬脆黄瓜的“咔嚓”声。那时我不懂她的感慨,直到现在才明白,那声音里藏着的,是生命的活力,是年轻时的无所顾忌,是时光一去不返的怅惘。
治疗单上的项目令人眼花缭乱:CT扫描、牙髓活力测试、脱敏治疗......缴费单上的数字更是一本现实的经济学教材。231.9元的CT扫描,医保统筹支付36元;各种治疗费用161.9元,报销28.8元。就在我暗自庆幸尚能承担时,医生提醒:后续的根管治疗、镶牙、牙套,费用将是现在的数倍数十倍。啊,心里不由的暗暗地“哇”了一声!这一声惊叹里,包含着对未来的担忧,对医疗费用的无奈,还有对中年危机的真实体验。
出诊室门,厅台收费窗口,我看见了另一个现实。一位拄拐的老人握着皱巴巴的报价单,声音颤抖地询问全口假牙能否再便宜些。“医保报完还要六千,我攒了半年才四千......”这句话让我想起爱人家的姨外婆,想起她反复念叨“八千块够你半个月房租”时眼里的挣扎。原来同样的牙病,在不同的人生境遇里,竟有着天壤之别的重量。
数据显示,我国医保对牙科的报销比例不足30%,60岁以上老人中近三成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不是我们不怕疼,是怕给娃添负担。”候诊老人的话像细刺扎进心里。我们高谈“老有所养”,却让老人为一副能正常咀嚼的假牙辗转难眠。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周彦恒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老人为假牙费用犹豫时,暴露的是养老保障中细节的缺失。”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在德国,法定医疗保险涵盖大部分基础牙科治疗;在日本,70岁以上老人可享受免费口腔检查和完善的修复保障。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中就警示过:“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体现在它对最弱势群体的关照上。”牙齿问题,就这样从一个生理病痛,演变成了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
出治疗室门时,医生叮嘱:"口腔是全身的晴雨表。牙周炎若不控制,细菌可能通过血液影响血糖和心脏。"这话揭示了一个更深的真相:牙齿与口腔是命运的共生体,一如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年轻时忽略的"小毛病",老了会变成"大麻烦";个人的"难处",其实都连着家人的"牵挂"。
这让我想起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论断:“口腔是健康之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牙周病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阿尔茨海默病都存在关联。一颗小小的牙齿,竟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这种微观与宏观的呼应,不正是宇宙规律的体现吗?
季羡林在《留德十年》中的感叹言犹在耳:“晚年最大的愿望,是能咬动一块脆萝卜。”当牙齿松动到连烤鸭都只能抿汤时,才懂得牙齿不仅是吃饭的工具,更是品味生活的资格。这种领悟,需要亲历疼痛才能获得。钱钟书在《围城》中借董斜川之口说:“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看似戏言,却道出了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性。当简单的咀嚼都成为奢望时,生活的色彩便褪去大半。
在多次就诊的过程中,我见证了太多因牙齿而改变的人生轨迹。有一位年轻的程序员,因为严重的牙周炎导致门牙脱落,不得不戴着口罩面试,最终与心仪的工作失之交臂;有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师,因为昂贵的种植牙费用,不得不继续工作攒钱;还有一位母亲,为了给孩子做牙齿矫正,同时打着三份工......这些故事让我想起古代“啮雪餐毡”的苏武,他在极端环境下仍保持口腔清洁,现代考古发现其牙齿磨损程度远低于同时代人。
每每路过医院门口,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牙科诊室的灯光总是亮到很晚。一位资深医生告诉我:“牙病不等人,疼起来要命。”他们经常加班到深夜,只为缓解患者的痛苦。这种敬业精神令人动容,但也折射出医疗资源的紧张。
救死扶伤本身是纯洁的,但现实不是。医生如果没有包容之心,就不能从容面对生活中弱者的悲欢。当我躺在治疗床上时,看见医生帮我分析病因、进行治疗时,心里留下了对医生这门职业的尊重。记得有一次,一位老医生在给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治疗时,不断地轻声安慰:“马上就好,马上就好。”即使老人已经记不得自己是谁。那一刻,我看到的不仅是医术,更是医德。
治疗结束后,当我第一次重新咬下苹果,那清脆的声响和四溢的果汁,让我重获了生活的滋味。想起岳母娘装上假牙后咬着馒头时眼里的光亮,我明白了:牙齿的“硬”与牙龈的“软”,恰似生命的刚柔之道。牙齿再坚硬,也敌不过岁月;但只要用心呵护,即便假牙也能撑起晚年的尊严。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面对牙齿的衰老,这份从容既是对生理规律的接受,也是对生命尊严的坚守。
宋代文人苏轼在《齿落吟》中写道:“牙缺愈悲,吾老知否?”却在《老饕赋》中潇洒地说:“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这种在残缺中寻找圆满的境界,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生活智慧。
如今,我养成早晚用牙线、定期复查的习惯。镜中逐渐恢复的牙龈,常让我沉思:为什么总要等到疼痛才懂得珍惜?为什么社会谈论养老时,总盯着养老金数字,却忽略了“好好吃饭”这个最基本的尊严?
其实,有些追问没有简单答案,却让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觉悟,从来都是在具体的痛楚、具体的挣扎、具体的喜悦中逐渐生成的。医生的仁心需要包容世间的悲欢,而患者的感恩则源于对健康的重新认识。
上月听楼上邻居崔姐说,她带外婆复查,发现新增了"老年口腔保健补贴",假牙维修费能再报一半。她外婆拿着报销单的笑容,在诊室的阳光下格外温暖。这一刻我懂得,齿间的疼与悟,从来不是为了哀叹衰老,而是为了理解:生命的尊严,藏在能咬动苹果的清脆声里,藏在不用为治疗费犹豫的安心里,更藏在我们对彼此、对这个世界的温柔体谅里。
随着社会进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积极变化。一些地区开始将更多牙科项目纳入医保,社区开展免费口腔检查,学校推广正确的刷牙方法。这些点滴进步,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齿间命运。日本著名医学博士日野原重明在《生命的教诲》中写道:“关爱牙齿,就是关爱生命本身。”这位活到105岁的老人,直到晚年仍保持着一口好牙。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良好的口腔健康是长寿的重要保障。
那些关于牙齿的困惑,或许会随着医保的完善、社会的进步慢慢消解。就像发炎的牙龈终会愈合,剧烈的疼痛总会平复。岁月必然留下痕迹,但总有些温暖,能够接住我们的无可奈何,让我们在齿间岁月中,咀嚼出生命更深沉的滋味。
站在人生的秋日里回望,我终于明白:牙齿不仅是咀嚼的工具,更是生命的见证者。从第一颗乳牙到最后一颗假牙,这齿间的旅程,记录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故事。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在疼痛中觉悟,在失去中珍惜,在局限中创造圆满,让每一颗牙齿——无论是真是假——都能成为品味生命之美的工具。
因为,正如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所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眼睛。”或许,我们也可以说:真正的生命感悟,不在于牙齿的多少,而在于我们如何用这一口牙,去咀嚼人生的百味,去品味岁月的馈赠。
在这个物质丰盛却时间匮乏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口好牙,更是一颗懂得品味生活的心。牙齿会老去,但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可以历久弥新;口腔环境会变化,但我们对待健康的态度可以始终如一。从一颗牙齿的疼痛出发,我们最终抵达的是对生命整体的认知与珍惜——这或许就是齿间哲学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完)
2025.10.17于城南书斋窗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