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漳人来说,倘若在别处过冬,是颇有些不习惯的,离家将近一年,越到年底,越是归心似箭——我想念故乡的冬。凛冽的风吹在脸上生疼生疼的,像刀子刮一样,每年寒风到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搬出闲置了一年的柴火炉,一缕缕烟从烟囱中冒出,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冬天。柴火炉的温暖和空调的温暖是不一样的,柴火炉的温暖是充满力量的,围着柴火炉取暖,再走进寒风中你也不会感到很冷,若是空调,恐怕刚开门就已经开始打颤。天刚亮,早起的大人就已经点燃了火炉,窗外寒风嘶吼的时候,一家人围着柴火炉说说笑笑,大人们会给小孩子在火炉中烤上几个红薯,烤红薯的香味,直击灵魂,回想起来不禁口水泛滥。吃饭也离不开柴火炉,放上锅,柴火炉就成了灶,炸几块肥肉,倒入滚烫的开水,再下几把大白菜,一道简单的铁锅炖就完成了,看似简单,实则也是记忆中独一无二的美食。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柴火炉,却温暖了数不清个冬天。
冬至一过,村民们站在猪圈门口,看着辛苦喂养了一年的猪,肥肥胖胖的,顿时充满了成就感,屠户这个时候也开始忙碌起来。杀年猪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乡里乡亲会自觉到主人家帮忙,男人帮屠户到猪圈逮猪,女人在厨房忙前忙后。随着年猪一声惨叫,也代表着忙碌的一年即将结束,大家坐在一起品尝着新鲜的猪肉,一年的辛苦疲惫在此刻也烟消云散。猪肉伴上盐,瘦肉塞进猪肠,点燃柴火熏制,是农家独一无二的土特产,这种方法保存下来的腊肉和腊肠,就是再放上一年也依然香味四溢。女人们还会围着柴火炉,新鲜的猪肉裹上红薯粉,放在油锅里一炸,过年时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酥肉就被制作出来了,又香又脆,故乡的冬,就是这样充满着各种香味的。
腊月二十刚过,空气中的年味儿就开始浓起来,通常这十天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女人在家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男人给电锯通上电,村里锯柴的吱吱声此起彼伏——漫长的冬季,没有柴火是很难度过的。集市上也开始热闹起来,有卖年货的,有卖对联的,小摊前挤满了人,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彼此应和着,构成了一副祥和的年画。大年三十如约而至,一大清早先贴上对联,大门、侧门、厨房,甚至猪圈也贴上了“六畜兴旺”,这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午饭随便应付一下,晚上的年夜饭才是重头戏。哪怕已经分家的兄弟,吃罢午饭也会聚在一起,女人们在厨房准备年夜饭,男人们在一起说笑,连小孩子也不用担心被家长催促写作业,在一起无忧无虑地玩耍。随着夜幕降临,鞭炮声响起,一年也随之结束,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电视中播放着春晚,一年的辛劳疲惫也画上了句号。
正月是小孩子最喜欢的一个月,因为有红包,还有吃不完的零食。正月初一,刚起床先给父母磕头拜年,吃罢早饭,大人们带着孩子走家串户,挨家挨户拜年,桌上放着各种糖果、水果和零食,电视里放着春晚的重播,乡里乡亲就在这走家串户中,感情逐渐深厚起来,拜年是最重要的习俗,疫情那几年封控管理,没有拜年,顿觉年味少了一大截。从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到处喜气洋洋,此时的太阳也有了温度,可以在某个午后搬把凳子,在太阳下慵懒地睡一觉。过完十五,新的一年奔波开始,男人们收拾行李开始准备外出打工,孩子们也背上书包走进学堂,至此,整个冬天画上了句号。自从离开家求学,到如今自己参加工作,回家的时间和机会也是越来越少,每当年底寒风吹的时候,就格外想念故乡的冬,那是充满味道的冬,是承载了情谊的冬,无论走多远也忘不掉。
我想念故乡的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