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车离京返鲁时,天气阴中见晴,薄雾中的阳光柔和而迷离。谁知还没出天津界,天就下起了大雨,越下越大。进入山东地,车上的雨刮器开到最快仍觉视线模糊。我们几次在服务区停留都不见雨散的意思,只好就近下高速,冒雨入住烧烤网红城市淄博。
淄博是山东省较早的地级市之一,也是行政区划层级中特定类型的“较大的市”。上溯二千二百多年,淄博的临淄曾是春秋战国时期东方最富庶的都市之一,《战国策》描述当年的齐国之都如此繁盛:“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如今的淄博,高楼林立,道路宽阔,人稠物穰。滂沱大雨将路边树木洗刷得青翠欲滴,车辆溅起的水花像是飞舞的羽翼,繁灯丽彩映照着雨帘雨纱,神奇中恍若梦幻,给这座现代化城市增添了些许古朴的气息。尽管十多年前多次来过淄博,眼前这座城市的景观还是让我倍感新奇。傍晚入住后,我便打着雨伞步出酒店,夜寻被网红称誉的烧烤去了。
烧烤的食风古已有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元史》记载12世纪时期蒙古人“掘地为坎以燎肉”。到了13世纪元朝时期,这种用火炙烤使肉质外焦里嫩的技法有了很大改进,并有了专门的烤炉。出土于离淄博市区不远的潍河西岸的东汉汉阳太守孙琮墓的一块画像石,名为《庖厨图》,除了杀牲、劈柴、烧水、汲水、酿造等造型外,还有一幅烤肉串的图形。图中四个男子,一个串肉,一个烤肉,另二人在旁边等待取食肉串。烤肉者跪在炭槽前,左手翻动肉串,右手用扇子扇风。说明早在东汉时期,这一带贵族家庭就已时兴烧烤之风。发展到近现代,这种炭火烘烤美味的形式,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大众的烧烤文化,热气腾腾地进入城市的味道里。
雨夜的淄博既静谧又喧嚣,路上的车辆一点不比白天少。路口的红绿灯、建筑物上的霓虹灯和行驶的汽车尾灯在雨中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绚丽的城市画卷。路两旁闪亮的招牌上不少写着“烧烤”的字样,店铺里或高或低的餐桌旁,坐满了吃烤串的食客,烧烤独有的香味弥漫店内外。看门头招牌,这些烧烤店并不只经营烧烤,也有特色炒菜、香辣鱼虾、地方名吃、外地品牌菜肴等。一家烧烤店大幅招牌上醒目地写着“枣庄辣子鸡”,这让我这个枣庄人倍感亲切。我曾在所住的酒店向服务员打听哪家烧烤店最好,人家告诉我都差不多。实际上,各家烧烤大同小异,连价格都没有多大差别。而越是这样,我反而越不知选哪家好。忽然记起了一位旅行家说过的话:一个地方好吃的东西是不会被当地人错过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地人觉得是好吃的东西,才是那个地方最具美味的东西。于是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爆红全国的八大局烧烤街区。
“八大局”作为地名,原本是指淄博市8个政府部门集中办公的地点,搬迁后成了一个普通菜市场的俗称,几年前随着烧烤的兴盛,被改造成了烧烤、小吃、地方商品一条街。后来向周边延伸,拓展成了以烧烤为特色、融入潮流元素的地方传统文化市集和创意市集。入口处大门上方悬挂着“八大局便民市场”几个字,两旁竖着一副对联:“五区三县八大局迎千里宾朋,七星二龙九重天贺万事如意”,凸显了鲜明的地方特征。里面除了烧烤的烟火气息外,还有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展示淄博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藏在美食小巷深处的艺术陶瓷、灯工琉璃、手绘扇子、特色剪纸以及网络达人的脱口秀、特邀成都的川剧变脸、国家资深画家现场作画,都能给游客新鲜之感。还有那惟妙惟肖的齐都宫廷演艺,直把人带回到二千二百多年前那个雍容华贵、气势磅礴的时代,去体验齐国盛世的奢华与浪漫。
阵阵高亢的锣鼓声,把我引到一个叫做“阿淄烧烤”的大型烧烤店。这是一家融烧烤体验和齐文化表演于一体的特色烧烤店,也是全国首家沉浸式烧烤剧场。餐厅里古韵十足,舞台穿插在餐桌之间,威亚飞天与高台表演结合,灯光布景随音乐起伏变幻,水秀翻舞,古曲悠扬,令舞台两侧的食客观众如同穿越时空,飘飘欲仙。除了传统杂技外,带着浓重淄博历史特征的姜太公传奇故事、蒲松龄以及《聊斋》故事等古装形象的驻唱表演,场面宏大,氛围感满满。灯火阑珊与五彩斑斓交替,舞者与观者互动,现场气氛欢快热烈。食客品食观舞,听曲撸串,舞蹈与美味交融,眼福和口福融汇,给人双倍的享受和全新的体验。置身这雨夜的灯火欢宴,感受着这份独有的热闹氛围,被大雨浇湿的心情也变得格外愉悦起来。
第二天中午,我们早早再次来到这家烧烤店品尝烧烤。相比昨天晚上的热闹景象,白天清静了许多,直到我们吃完离开,也没见餐桌旁的舞台上有任何动静。大概这里只是入夜才有表演,抑或食客尚未达到表演人数也未可知。不过,这倒可以让人平心静气地去品尝烧烤的滋味。食客可以在餐桌上直接扫码点餐,价格实惠,丰俭由人。因为饭量不大,我们只点了烤鲜羊肉串、烤满籽籽乌、烤生蚝、烤豆腐卷等。烤串都是后厨加工好的,端上来放到下面点着火的陶盘上继续加温,粗犷中带着细腻,焦酥里不乏嫩香。对了,吃淄博烧烤决不能少了被网红奉为“灵魂三件套”的小饼、小葱和蘸酱。薄面饼蘸酱,卷烤肉,卷小葱,这山东人钟爱的独特风味,直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怪不得有人戏言,心情好时,来一串烧烤,心情会好上加好;心情不好时,更得来一串烧烤,让心情顿时变好。
八大局作为淄博新的地理标识,将淄博烧烤推向了全国瞩目的舞台,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成为市民与游客打卡的热门地标。爆红的烧烤既为商家自身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也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让城市焕发出别样活力。与任何一夜走红的事物一样,高光时刻的淄博烧烤不免经历热度衰减、流量退潮的阵痛。尤其是烧烤这种大众参与的饮食形式,换手率较高,难有百年老店。曾经的网红店,过几年就换了主人和招牌,带着猎奇心态来淄博观赏的外地游客有时会略感失望。我曾询问一位服务生他们的店每天经营情况。他告诉我,周末和节假日客流较大,工作日相对宽松,白天与夜晚相比,夜晚就餐需要排队等候,翻台量明显多于白天。其实不光是我,不少外地游客也对烧烤这种技术门槛低的餐饮形式能否持续走红,在城市核心区会不会造成环保问题,抱有深深的疑虑。而作为地方领导机关,自然更不会不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高热度的烧烤持续一段时间后,现在淄博正探索新型消费模式,打造多功能消费场景,继续用热辣幸福的烟火温暖全市全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齐文化精神,核心是“开放、包容、创新、重商、法治”。而烧烤这种大众化的饮食方式离开了这些就很难兴盛起来,要保障这种不太起眼却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的生活方式长久不衰,那更离不开当地管理者的务实、开明和宽容。在面对烧烤污染的质疑和公众对环境压力的焦虑时,淄博市管理部门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审慎严谨的方法,不是“一刀切”地关停,而是通过规范管理和精准治理,推广清洁能源炉具和无烟烧烤模式,让烧烤“进店、进院、进场”,形成相对封闭的污染控制体系,从空间规划上规避环境冲突。这样,既保留了传统烧烤的体验感,又将污染控制在可控范围,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留住人间烟火气。他们还把烧烤业纳入文旅融合战略,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环保与产业的双赢、产业经济价值与地方治理的战略平衡。可以说,亲民的烧烤能在淄博爆红出圈,一定有党委政府的强力支持,一定与他们的社会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一城烟火,半世淄味”,八大局街区一家烧烤店的宣传语揭示了淄博烧烤的微妙韵致。千年历史与现代烟火气完美融合,成就了淄博烧烤的浪漫情调。尽管淄博这座现代化城市早已大大超越昔日齐都“摩肩接踵”的繁华,但人们仍能从烧烤的烟火气里感受到历史深处淳朴的古意,体会到市井百姓悠闲的诗性生活,自然也能从这些寻常的风景里看到淄博烧烤沉淀出的健康、理性的产业生态,看到用烟火烤出的独特滋味所诠释的网红经济的韧性。离开淄博时,那雨还在下个不停。虽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但淄博烧烤升腾起的人间烟火气,使得这座城市的温度并未随这场秋雨降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