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重阳节期间,枣庄市委组织离退休老同志视察重点项目。一天的时间,先后观摩了枣庄低空经济动力谷、长白山路南延工程、枣庄民用机场工程、山亭区嘉富显示智能终端项目、山亭区润泽水厂、枣庄市启铭学校、枣庄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项目,现场感受了近年来我市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尤其是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基建完善、民生保障等领域取得的新突破。每个项目都深具特色,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最使人惊叹的是,山里人也像城里一样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
也许在城里人看来,家家户户的自来水再平常不过了,但对山里人来说,这却曾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作为典型山区的山亭区,1019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山头5400多座,山地丘陵面积占了88·6%。千百年来,大自然对栖息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过于严苛,解放前自不必说,直到1983年11月山亭单独设区时,全区46万人中有28万人不得温饱,有15万人缺水吃。被勘察认定为“枯水”的村就有15个,还有106个村季节性缺水。尽管党和政府一直在给山区人民找水、引水,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的村缺水时间一年最长9个多月,有的村民要翻山越岭到20里外的地方去取水,有的常年靠吃土井水、坑水、河水生活,根本顾不上卫生不卫生。有的地方还流传着“借粮借钱不借水”的说法,足见一碗水在山区人民生活中的分量。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到时属滕县的东部山区采访。在桑村公社贾庄,听到了反映缺水严重情形的两句民谣:“有女不嫁贾庄村,贾庄打井九丈深”。后来到了艾湖,又有人给我讲了与贾庄几乎一样的民谣:“有女不嫁艾湖村,艾湖打井十丈深”。相似的民谣反映了共同的问题,打井的难度却一个村比一个村大。初时我对这民谣的感受不深,在艾湖过上一天后,才发现缺水的问题远比那民谣里的境况严重得多。而且越往东山里走,问题越严峻,对水的渴求越强烈。山里的干旱和缺水的艰难,让人无时无刻不经历难掩的心理焦虑与情感挣扎。那种缺水、找水、盼水的背后,有着说不尽的凄婉、道不完的心酸。看看那些住在山顶或半山腰的人,一到下雨天,所有能盛水的锅碗瓢盆全都用来接雨水,我们真的不忍去糟蹋哪怕一滴水。惜水如命的山里人对水的渴盼,一直是留在我脑海里的挥之不去的记忆。
九十年代中后期,枣庄市在农村全面实施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的“四通”工程。我在报社工作期间,曾多次和新闻记者深入现场采访报道,见证了这一惠民工程的历史性时刻。山亭区各级党政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一举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基本解决了盼望已久的吃水问题,结束了山区几十万人吃水难的历史。这一历史性的壮举,在当时全省的山区县中是没有的。1997年1月11日,《枣庄日报》一版头条醒目报道,山亭区隆重举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祝捷大会,山东省时任副省长陈抗甫等省市领导前往庆贺,村民们以发自内心的微笑感谢共产党,感谢社会主义。那次祝捷大会通报的信息表明,全市通自来水的村达到80%。山区人民历史性缺水问题的解决,攻下了全市的难点,在惠民工程上打了一个漂亮的攻坚战。
二十多年过去,当初通自来水的村,尤其是纯山区的山亭农村,管网、水质等都与城市供水有着较大差距。2022年,山亭区把农村供水保障列为全区“一号民生工程”,探索“大厂小站、高池细管”模式,继续破解山区供水难题。他们抽调5690多名人员,以“一镇一项目部、一村一项目组”织密责任网络,投入改造、升级入村自来水工程。先后建设2处万吨级规模化水厂、6处调节站,累计铺设管道2395公里。全区14·1万户农村群众实现规模化供水,规模化覆盖率由2·49%提高到97%。供水时长由每天6小时提升到24小时,自来水入户率实现100%。如果说二十多年前的“四通”工程基本解决了“吃水难”的大问题,那么这次的“一号民生工程”,则实现了山区人民由“吃上水”到“吃好水”“吃放心水”的历史性转变。在山区生活了几辈几十辈的人民,终于能够与城里人一样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这既提高了山区人民的幸福体验,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幸福指数。
在润泽水厂“山水记忆”展室,一幅幅图片和一件件史料生动展示了山区人民的饮水历程。那沧桑感十足的黑白照片,再现着“吃水贵如油”的过去和战天斗地的悲壮,那简洁却丰富的字里行间,高扬着山亭人民与生命抗争的时代精神,这些都如一首雄壮的岁月之歌,让人心潮澎湃。更难能可贵的是,山亭区在实现山区自来水高规模化覆盖、低成本运行、低水价供水目标的同时,还以信息化、数字化赋予供水事业新的生命。他们建设智慧水务平台,让运行管护、水质监测、数据分析等更科学细致,也让山区群众亲身感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在解决生活用水的同时,山亭区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建水库,修塘坝,拦蓄地表水,建设水生态,为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园区持续供水,把水的文章越作越好。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在关于山亭区破解山区群众用水难题的政务信息的批示上,和在全省农村供水保障工作推进会议的讲话中,都高度赞扬了山亭区的做法,指出以山亭区的条件能够干成,相信其他地方也能干成;只要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就一定能够把农村供水保障这件事办成办好。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生产生活都无从谈起。曾经多少辈山里人梦寐以求的自来水流进宁静的山乡,滋润了山民的心田,虽然不能像蝴蝶扇动翅膀那样非线性放大气流,却能极大地影响民心。城乡之间曾经刚性的二元分割格局,使得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去悬殊,农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农民相对于城市生活的市民待遇,哪怕只是毫不起眼的吃水方便的缺席,也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营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现代文明拥抱城市,也不应抛弃远离城市的乡村。随着城乡空间壁垒的打破,在历史与制度路径依赖的限制下非均衡发展的城乡社会,也必将朝着公平正义大步前进。山里人和城里人一样吃上放心的自来水,这对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营造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它在今天看来,也许不是什么宏大叙事,却事实上宏大得蔚为壮观。它似涓涓细流润泽了千家万户,也像丝丝微风给山乡人家送来花香袅袅。
任何领域的努力都有其作为进步的里程碑。这些里程碑,有些是物理的或文字的,有些则存在于大众的口中和人们的心中。山亭区润泽水厂“山水记忆”展室里那几张山乡农民拧开水龙头时的开心图片,王峪村和张宝庄村那以朴素形式树立的石碑,以及那碑上镌刻的几句诗:“清清泉水爬山坡,好似蜜浆润心窝。帝王老蒋不为公,是党送水给俺喝”,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只要心中装着人民大众,哪怕渺小如滴水,也会有永志不灭的神韵,也会闪烁着精神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