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灯光一暗,光影便拽我回到七十余年前的朝鲜战场。那片焦土上,雪是刺骨的白,血是滚烫的红,志愿军的意志比钢铁硬,比星辰亮。《志愿军:浴血和平》不是普通战争片,是浸血的家书,是致先烈的挽歌,每一帧画面都在叩问人心:今日的安稳,用多少年轻血肉铺成?
我忘不掉史阜民 —— 美军炸弹的硝烟未散,他攥着撬杠趴在铁轨上,像颗钉进钢铁的铆钉。18 列补给军车逼近,铁轨差一枚道钉就断,前线希望将碎。26 岁的他,指节泛白渗血,攥的哪里是铁?是自己的命。火车驶过,蒸汽灼得他脸起泡,震动震碎内脏,他始终没动。军车安全后,他咳的血染红白雪,像朵寒梅,艳得让人揪心。后来他缠绵病榻 11 年,37 岁离世。银幕外的我,曾经的铁道兵,手指攥得发白,泪水无声滑落:这不是 “人肉道钉”,是用生命扛起家国的脊梁!他倒下了,千千万万个 “史阜民” 站起,筑成炸不垮的长城。
上甘岭坑道里,空气裹着硝烟。三点七平方公里阵地,美军投下一百九十万枚炸弹,扬言 “五天拿下”。志愿军守了四十三天,打退九百次冲锋,夺回阵地五十九次,让敌人赔了八千人。黄继光扑向枪眼时,影院静得能听见呼吸。我似见他在战壕练字,铅笔头磨短,歪歪扭扭写 “黄继光”,满是对母亲的牵挂。子弹穿透他时,他该在想:娘,儿子守住阵地了。后来弟弟从高地捧回混弹片的土,母亲藏进布包 —— 那是儿子的血,是志愿军的魂。影院里有啜泣,我忽然懂:英雄从不是符号,是会疼、会想家,却愿把命交给家国的普通人。
最揪心的是 “张娟们”。美军投带菌昆虫,鼠疫蔓延。17 岁的张娟,扎着麻花辫,为救鼠疫战士,俯身吸痰,最终被病菌吞噬。她的遗体裹生石灰埋进深山,连棉线都没留下。杨三弟撕衣露伤疤,对美军俘虏嘶吼 “救我的姑娘才 17 岁”,我泪决堤。这些年轻生命,本该读书、欢笑、成家,却倒在硝烟里,连名字都没留下。可正是他们,戳穿敌人的恶,守住医者仁心与中国人的骨气。
影片里有个暖细节:表彰时喊 “张孝文”,起初一人应;再喊,所有战士齐声答,震得空气颤。后来知,沈阳烈士陵园英名墙刻 17 万烈士名,实际牺牲超 19 万 ——2 万多重名者,名字融进集体荣光。“张孝文” 是一个人,也是一群人,都愿为和平献生命。还有赵安南,本要回国,却接最后一趟运输任务。炸弹炸开,庆功大红花飘落在他冰冷的身上,那是祖国的致敬。
镜头转向李晓,我泪又落。她站在 “李家台子” 前,望着满墙烈士照片,轻声说 “你们都回家了,真好”。这话像温柔的约定,仿佛牺牲的战士真的跟着胜利号角回了家。
最动容的是结尾 12 位老人。他们是真实志愿军老战士,最小八十多,有的百岁。捧着亲人照片静坐,没激昂的话,可眼里的思念、指尖摩挲照片的动作,比什么都戳心。剧组说,这场戏不用纪录片素材,要请老战士来 —— 这是 “接烈士遗骸回家” 的仪式,把对英雄的情落到实处。
看到这,我懂了电影让人热泪的原因。七十多年前,中方代表团熬 747 天,在谈判桌寸步不让;前线志愿军夺回上甘岭,为谈判挣足底气。如今,老人捧照片的模样、李晓的话,都是对战争的回应 —— 英雄没被忘,我们正用铭记传承他们的精神。
老人们的身影、烈士照片、李晓的话,渐渐和银幕外的我们重叠。原来电影不只是讲战争,更是讲 “回家” 与 “铭记”—— 让英雄 “回家”,让我们记得:和平是志愿军拿命换的。
走出影院,阳光正好,街上车水马龙,孩子在广场笑。想起影片里的话 “和平像孩子,总会跑向我们”,可和平从不是求来的,是用血肉拼、用意志守的。我们没经历战争,不能忘硝烟里的身影;没上战场,不能丢先辈的骨气。
以后跟孩子讲抗美援朝,我不带他听大道理,会带他看这部电影。让他看史阜民攥撬杠的手、黄继光扑枪眼的背影、张娟未脱稚气的脸,告诉他:好日子是英雄用命换的,中国人的脊梁能挺直,是因身后站着无数先烈。
光影会落幕,银幕会暗,可英雄精神永不褪色。那片染血的土地、那段浴血历史,会永远刻在中国人心里 —— 铭记,是对英雄最好的致敬;传承,是对和平最好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