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那把蒲扇
每当夏日来临,三伏天的潮热笼罩,我总是想起母亲的那把蒲扇,边沿缝缀的细布条早已泛白磨损。
后来结了婚,家庭条件允许安装了吊扇,静悬于梁,母亲却固执地摇着那把老蒲扇,喃喃道:“扇子的风是自然风,吹不着人。”当凉风拂过我的额头,便把我带回灯火昏黄的乡村夏夜。
一扇清凉,扇摇出无声的清凉。记忆中的少年时光没有现在的暑假生活,一年只有麦假、秋假、年假,麦假过后还要继续上课,晚上回家写作业。煤油灯焰忽明忽暗,蚊蝇叮咬,我常因课业繁重焦躁掷笔。母亲总悄然拾起散落的书本,拭去尘土,端正放回案头。她不出一言,只默默坐到我身后,执着蒲扇轻轻扇摇。风不疾不徐,稳定如溪流,悄然清凉如秋风。一手疲累了便换另一手,汗珠沁满鬓角及衣衫全然不知,仿佛摇扇是天经地义的责任。无数个夏夜,我在沙沙扇响中写一下一篇篇文章,计算一道道题。母亲用最沉默的姿态教会我坚持是无声的磐石,自律能化解最锋利的棱角。
看到蒲扇,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家门口那棵大槐树下,无数次的夏夜乘凉。扇底微风,藏着岁月的情感故事。
吃过晚饭,我会提前用扫帚把门口大槐树下一块平地打扫一遍,用盆端来一盆井拔凉水,喷洒在地面上,地上的凉气升起,再铺上稻草编制的草搧,等待母亲的到来。母亲干完家务就准时坐在我身边,开始她的故事。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声情并茂的讲着。
母亲不识字,却会讲很多戏曲故事和民间故事。尤其雨后的夏天夜晚,银河如练,蛙声蝉鸣交织成动听的声响。躺在门口的大槐树下,仰望满天繁星,母亲会指给我看哪颗是牛郎星,哪颗是织女星,给我讲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母亲还告诉我,天上的一颗星对着地上的一个人,又明又亮的星星对着大人物,小星星对的是小人物。我一边听一边睁大眼睛努力在天空中寻找,哪一颗是自己。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蛇传》《蝴蝶杯》等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情节跌宕起伏,母亲讲得绘声绘色,将我带入了一个奇幻世界。
除了下雨,几乎每个晚上我都会在母亲的蒲扇下准时应约,成为母亲最忠实的听众。母亲没有文化,这些故事是她小时候听姥姥讲的。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我学习的榜样,是我人生前进效仿的坐标,为人做事的指明灯。
听母亲讲故事,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一段讲完,还想听下一段,母亲就会说:“天太晚了,睡吧,明天你还要上学。”最爱听的还是《岳母刺字》《包公断案》《杨家将》等,让我从小厚植了家国情怀。为人善良的本性,勤劳勇敢的思想,在我幼小心灵深处扎根生长。
那些关于勇敢和智慧的故事,不仅驱散了炎热,更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坚韧与善良的种子,不知不觉中也完成了对我的文学写作的启蒙。
后来逢年过节,农闲时分,老家大集,我们村和周围的村子都会唱大戏,母亲带我看了许多演出。当母亲讲的故事中的人物一下子鲜活地立在眼前,那真是一种奇妙的感受。戏台上色彩斑斓的脸谱、华丽服饰为我打开了一个多彩世界,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让我如痴如醉,或慷慨悲歌,或诙谐幽默,跌宕的剧情让我时而泪流满面,时而忍俊不禁。在母亲的影响下,我初步领略了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事业的发展。
夏夜小院是蒲扇的舞台。草搧铺地,繁星垂落如缀,蝉鸣织成燥热的网。母亲摇着蒲扇娓娓道来。母亲让我懂得诚信、善良的做人根本。
光阴荏苒,母亲离我已有二十多年,记忆中的母亲仍在心里烙记。
母亲银发如雪,摇扇时已垂首浅眠,手中蒲扇却仍惯性般徐徐晃动,恍如当年夏夜为梦乡中的我驱蚊纳凉的模样。这柄磨损了边角的旧物,仍是我消暑的用具。拿着它犹如母亲在我身边不肯离去,还是抑扬顿挫的讲着精忠报国的岳飞。扇起扇落间,她已将最清凉的人生智慧,悄无声息地,扇进了我生命的骨血深处。(148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