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世已三年了。
每当夜深人静,我独坐窗前,望着窗外那轮明月,便不由得想起他来。
今年父亲节将至,思念之情愈发浓烈,我情不自禁提笔记下关于父亲的那些往事,以寄哀思。
父亲生于1928年,享年94岁。他这一生,最让我铭记的是他的勤劳、善良与坚韧。正是父亲的这种品质,激励着我走向漫漫的人生路。
印象中,父亲孑然一身,靠勤劳撑起一个家。
在七八十年代那个缺吃差穿的岁月,为了养活我们,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父亲每天起早贪黑,劳苦奔波着一家大小的生计。
记得我十岁那年,青黄不接的五月,家里穷得接不开锅。为了改变窘境,天未破晓,父亲就拿着柴刀上山。归来时,他肩头的柴捆压弯了脊梁,荆棘划破的裤管沾满着露水。多少个集市归来的傍晚,他满脸堆笑提着装满大米的口袋朝着家的方向飞奔。炊烟升起时,他蹲在灶台边擦汗的身影,在我泪眼中模糊成永恒的剪影。
“人穷志不穷”——父亲的叮咛是贫穷岁月里最珍贵的遗产。父亲常对我们说,人不能穷一辈子,勤劳可以改变窘境,可以改变命运。
从此,父亲为了养活我们,他靠自己勤劳的身躯种庄稼、为人家挑力、上山打药材卖,省吃俭用供我们读书,供我们成家立业,完成了一位父亲的应尽之责。
善良,和蔼是刻在父亲骨子里的温情。逢年过节,他总把火炉最暖的地方让给子女、孙辈,他自己隐在角落卷着烟叶。火光映着他满脸的皱纹,那沉默的注视比任何言语都温柔。看着儿孙满堂的欢声笑语,他甘愿做最安静的背景,仿佛守护这份团圆就是他一生最大的心愿。成家立业的我们,父亲从未埋怨过自己的子女,他很少多言,在他心中,家和才万事兴。
最让我难忘的是二零二零年那个夏天,九十二岁高龄父亲不慎在家里摔伤。当时我正在城里上班,接到电话就往家赶。到家时,看见父亲躺在床上,脸色惨白,额头上挂满汗珠,他却还强撑着说“没事”。直到送到医院检查发现,是大胯骨骨折,医生说要立即手术。
手术那天,我坐立不安。父亲一早就被推进了手术室,透过门上的缝隙,我看见父亲躺在手术台上,双眼紧闭。麻醉针扎进去时,他的眉头皱了一下,但很快又舒展开来。三个小时的手术,仿佛比三年还长。
手术室外,我想起小时候发烧,父亲背着我走十几里山路去看医生的情景,想起他和母亲撑起的这个家,本应安享晚年之乐,却招来如此磨难,我只好数次流泪,无助地站着。
手术很成功,但医生的话让我们心沉到谷底:“老人家年纪大了,以后恐怕站不起来了。”
回到家,父亲变得沉默寡言。他整天坐在窗边的沙发上,烤着温暖的炉火,望着屋里的墙壁发呆。我每次回家,他都用那双浑浊的眼睛定定地看着我,嘴唇颤抖着,却说不出话来。
二零二二年五月三十一日凌晨,母亲打来电话,声音颤抖:“你快回来,你爸不行了......”
接到电话,我连夜赶回。推开房门时,父亲已经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他的面容平静,仿佛只是睡着了。我握住他的手,却已经渐渐失去了温度。看着父亲的容颜,我的眼泪再次止不住地往下流淌......
时光荏苒。一晃父亲已离我而去三年了,在这三年时光里,我时常想起我的父亲。在父亲节到来之际,我提笔写文,祝愿天堂的父亲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