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巧珠的头像

陈巧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3
分享

方寸间的记忆

昨晚我做了一个梦,说是梦,实则就是一段记忆。一段有关“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纪念邮票的记忆。梦境中自己整了整工作服,走进一间光线柔和的工作室,那里有自行车、有绿色的马鞍袋,里间摞着信封、邮票,我四处打量着这熟悉而又陌生环境。目光在打开一个破旧的文件夹瞬间凝固了,“传邮万里,国脉所系!”八个字,赫然映入眼帘,我屏住了呼吸,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右手持着放大镜仔细辨认,这枚面值仅为8分的邮票,编号J70,40毫米长,27毫米宽,正是它!这枚早就耳闻的邮票,此时在柔黄的灯光下,边缘绿色的纹饰沿着规整的锯齿状齿孔蜿蜒伸展,素白的底子,墨色字迹如刀刻斧凿般凛然。我正要用力地喊出:“终于找到了!”,却在瞬间醒来,才知这是一场梦,但这场梦确实是当年真实场景的再现。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些年我一直都在集传部工作,关于邮票的故事那可多着,每次新邮票发行,我都早早到营业窗口组织排队销售,每一年集邮册预订,我都走街串巷走访集邮者,与他们谈心得,交换邮票,也有一些集邮朋友相托购买邮票,可排不到时,误解到积怨,……桩桩件件,可谓是积压了满满的心仓。

“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的邮票,以梦境的方式打开了我记忆闸门,两股记忆之流随之而至,一股流向这张邮票的历史端头,一股流向那位海军战士。

那年我刚刚参加工作时,在三都岛邮电支局集邮台岗位,一位来自海军基地的战士,他说他来自西安,姓赵,人称赵集,实名赵吉安,他说他想找一张纪念票,1940年5月,周恩来总理为林卓午先生题词的“传邮万里,国脉所系!”,1981年5月,也就是题词41周年后,发行了这枚纪念邮票,林卓午先生就是宁德福安人。我看了看他,又看看天空,这邮票都发行了十几年,就是当时没有销售完,也早该回收上缴上级了,三都支局哪还能找得到。我笑着对他说:心存念想,你就天天念着,或许会有回响,我也跟各地联系,说不定哪一天这邮票就来了。

他很满意地回军营了。听赵吉安战士这么一说,我便追寻着这枚邮票背后的故事,来到福安市康厝乡苏坂村,这里是林卓午先生的家乡。村口景观石上雕刻的“传邮万里,国脉所系!”是那样的熟悉。山环水绕,廊桥、垂柳,穿越一片樟树林,转入一条幽深的小巷,一座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的古宅,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木窗上的方形格纹在阳光下投下细密的影子,墙面的木制如意纹饰在岁月摩挲中泛着温润的光泽,林卓午先生的故居就在这里。时光像一阵风吹过,一去不复返。可这老宅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却固执地挽留着岁月的痕迹,回廊、天井、阁楼,处处都有着他生活过的印迹。

民间的碎片记忆与文献交织而成的梗概,在我的脑海里像老电影里忽明忽暗的胶片,一帧帧重现着往日的情景。这位民国时期的邮政先驱,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信念不灭,曾为“传邮万里”的信念奔走一生。1937年秋,一个关于坚守与使命的故事在战火中悄然展开,随着一纸任命书,林卓午肩负起“中华邮政”第三军邮总视察的重任,负责晋陕地区的军邮通信。1937至1942年间,他与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主任林伯渠建立了深厚友谊。“要坚持敌后抗战,就必须邮路通畅。”这是他的信念,手中的邮戳重重落下,仿佛在为这句誓言盖章确认。此后看似寻常的邮包,却解决着万里关山的生死之需,一箱箱伪装成普通物资的药品,一本本夹带着进步思想的书籍,就这样穿过敌人的重重封锁,无数只萤火连接而成的隐秘生命线,在暗夜中为抗战军民带去生的希望和光明的火种。

1940年5月,春风拂过西安城头,林卓午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相遇。当周恩来总理从延安前往重庆途经西安时,林卓午先生特意邀请他来到军邮办事处为全体职工进行时事演讲。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林卓午郑重地请周总理题字留念。总理沉思片刻,挥毫泼墨间饱含深情与期许,“传邮万里,国脉所系”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如金石镌刻般跃然纸上。这不仅是一份穿越烽火的私人情谊,更是一纸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历史契约,见证着两个政党在国难当头时的肝胆相照。

这段饱经沧桑的珍贵墨宝,最终由林卓午先生的后人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郑重捐献给国家。1981年5月9日,是恩来总理题词41周年,又是一年春光明媚的早晨,“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的纪念邮票就此诞生。

大概是赵集战士的心诚所致,数个月后,有个晚上加班整理库存,当我拉开仓库里的一个抽屉,翻开一个旧文件夹时,发现了那张邮票,又如梦境中一样,小心取出,用一个信封装好,写上赵吉安同志收。没想到第二天这位战士早早等在支局门口,见我开了门,他笑得比当日阳光还灿烂,他说:“昨夜梦见了这张邮票,心想你一定帮助我买到了!”我向他递上信封,只见他紧紧摁在了心头,深深鞠躬!说了声,再见!我要带着这张邮票背后故事退伍回到西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