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今孩子的现状——重重保护下,教育如履薄冰。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如们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除了头痛,也总是在不断摸索前行,试图找到一把开启孩子成长潜能的钥匙。作为基层教育者,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同样尽乎“黔驴技穷”,于是重读《千万别管孩子》,想从中获得一些教育密码。
《千万别管孩子》这本书,就像一盏独特的明灯,初次阅读时便在我心中种下了思考的种子,而当我重读它,更觉其蕴含着诸多值得深挖的教育智慧。
初次接触这本书,“千万别管孩子”这个极具冲击力的书名,曾让我深感困惑。在传统认知里,孩子似乎是需要时刻监管和引导的,“不管”岂不是放任自流?但深入阅读后才明白,此“不管”非彼“不管”,它倡导的是一种摒弃过度干涉、倡导自主教育的理念。而当我重读,对这一理念有了更为深刻且细腻的体悟。
书中所提及的自主教育,核心在于信任孩子,赋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尝试、去犯错。就如同在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让我回想起自己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那些急于求成、强行灌输知识的时刻。我曾不顾孩子的兴趣点,一味按照自己的规划为其安排学习内容,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孩子抵触,学习效果也不佳。重读此书,我深刻认识到,家长应像书中所倡导的那样,去发现、善待并引导孩子的兴趣,让兴趣成为他们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比如,孩子对自然科学感兴趣,那就陪他一起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探索简单的科学小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书中关于孩子性格塑造的内容,同样引人深思。以培养冷静性格为例,当看到书中描述的孩子在愤怒时满脸涨红、大喊大叫,而父母手足无措的场景,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孩子发脾气时的模样。以往,我总是在孩子情绪爆发时急于制止,却忽略了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控制。重读之后,我意识到,培养孩子冷静的性格,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像书中提到的那样,帮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管理情绪,这不仅有助于孩子当下的情绪调节,更对其未来的人际交往、面对挫折时的心态有着深远影响。
然而,重读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自主教育理念虽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把握“不管”与“管”的度呢?这也是许多家长共同的困惑。完全不管,孩子可能会在成长中迷失方向;管得过多,又违背了自主教育的初衷。我想,这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在孩子面对原则性问题,如品德、安全等方面,家长必须坚定地“管”,给予明确的引导和规范;而在孩子的兴趣发展、日常小事的决策上,则要大胆地“不管”,让孩子自主选择、自主尝试。
《千万别管孩子》这本书,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教育智慧的深度对话。它不断提醒着我,教育不是简单的控制与约束,而是一场需要耐心、智慧与信任的陪伴之旅。在未来陪伴孩子成长的日子里,我愿以这本书为镜,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在“不管”与“管”之间寻得平衡,助力孩子在自主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