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森平的头像

周森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3
分享

龙溪口的初次遇见

在湘黔边界,㵲水与龙溪交汇之处,藏着一方龙溪口古镇。它像一位默立的老者,把千年风雨、百转故事,揉进青石板路的纹理,嵌进古旧建筑的砖缝。当我踏上这片土地,便踏入了时光的褶皱,每一步都能抖落出历史的碎屑与生活的温热,满心期待着与过往岁月撞个满怀。

初闻龙溪口,是在文友的抖音视频里,犹在唐诗的平仄中。王昌龄“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寥寥数语,让龙溪有了月满秋山的诗情。真正奔赴时,我特意选在暮色将临之际,想探一探这水墨晕染般的古镇。

走进龙溪口,时值仲夏的午后,刚下一场雨,雨后的雾给古镇蒙上薄纱,㵲水悠悠淌着,两岸的楼房与树木倒映树中,随波摇曳,若隐若现的太阳,时而露出些光芒把粼粼波光切成细碎星子,直落人间。站在江边,风裹着水汽,轻轻扑在脸上,带着股子说不出的清润,瞬间驱散旅途疲惫。

码头石阶一级级延伸,青苔在缝隙里探出头,像是岁月悄然留下的脚印,承载着往昔舟楫往来的喧嚣,也留存着无数晴雨霜雪的记忆。我踩着青石板路,触感坚实,每一步落下,都带着微微凉意,那凉意顺着鞋底往上爬,仿佛能直直钻进心里,叫人真切感知到时光的厚重。

街边老屋错落,木门窗棂被风雨啃噬得斑驳,却依旧倔强地支棱着。偶有住户推门而出,家常的寒暄混着饭菜香气飘出,“你看还是杨老师他们幸福,退休了,工资那么高?”“娃放学咋样啦?” 这些细碎声音,把唐诗里的悠远,“唰” 地一下拉回眼前的烟火日常,让我恍惚觉得,千年前的月光,此刻正照着同样鲜活的人间。

龙溪口的建筑,是一部摊开的立体史书,每一块砖石、每一道飞檐,都在静静诉说往昔。明清风格的会馆商铺、书院公栈,和侗族吊脚楼相互交织,粉墙幽窗映着天光,高檐翘角挑着流云,默默述说着曾经的繁华。

“同丰永金号” 的老楼,往那儿一站,就自带股子旧时光的气场。墙面上 “兑换赤金”“金银首饰” 的字迹,被风雨打磨得斑驳,可那些笔画的沟壑里,仿佛还藏着当年商贾往来的身影,能听见金器叮当碰撞的热闹声。我绕着楼走,仰头看那些老旧窗框,想象着从前伙计趴在窗口,跟街上行人搭话的模样,历史的温度,就这么一点点漫上来。

窨子屋四面高墙像古老印章,把一方天地严严实实围起来,造出私密又安稳的小世界。过去是家族聚居的温馨场域,如今依旧有居民生活其中。我路过时,恰好撞见位老奶奶坐在门口择菜,竹篮里的青菜鲜灵灵的,她眼角皱纹里都漾着平和。烟火气从这些门窗缝隙不断溢出,把冰冷的历史,烘得暖烘烘的,让那些砖石瓦砾,都有了生活的呼吸。

龙溪书院静静伫立,“院内书千卷,厅前日一轮” 的对联,透着股文气。虽历经重建,却仍牢牢延续着 “启迪民智” 的使命。踏入书院,脚步不自觉放轻,木质回廊咯吱作响,像是古老的回应。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上铺出细碎光影,恍惚间,似见古时学子捧着书卷,朗朗诵读;又能遇见今日游人,探头探脑探寻文脉,古今就在这光影交错间,悄然对话,叫人忍不住驻足,想多听听时光流淌的声音。

古镇的人文故事,像一坛陈酿的酒,深埋在岁月里,愈品愈觉香醇。红二、六军团长征留下的足迹,给青石板路染上红色记忆。“龙溪口会议” 的旧址,推门进去,昏暗光线里,那些旧桌椅、老地图,仿佛还留存着温度。我站在原地,耳边好似能听见贺龙、任弼时压低声音的战略谋划,能看见他们为理想奔走的身影,带着股热血与坚毅,直直钻进人心,让这古镇多了份厚重的力量。

福寿街的临阳公栈,藏着林徽因、梁思成的一段过往。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在此暂居半月,“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的楹联,道尽乱世文人的漂泊与坚守。如今,林徽因的汉白玉雕像端坐在那儿,一身诗意,发丝、衣褶都雕得细腻,仿佛她仍在凝视着㵲水,看时光流转。我绕着雕像慢慢走,想象着她当年在此停留,透过窗看江水的模样,人文的温度,就这么轻轻落在心底,成了温柔的印记。

西南联大旅行团的足迹,在三益盐店还能寻到痕迹。闻一多曾居于此,见证过 “联大文化长征” 的淬炼。当年师生们在此停留一周,自由民主的学风,像颗种子,融入古镇的文化血脉。我摸着盐店老旧的木门,粗糙纹理硌着手,却好似能摸到那段热血历史的脉搏,知道这方土地,曾怎样默默滋养过文化的火种。

龙溪口的民俗,是文化交融的活态呈现,热热闹闹,带着股子野劲儿与生机。侗族傩戏 “咚咚喹” 的锣鼓声一起,整个古镇都跟着 “活” 了。巫师踩着三角步,戴着神秘面具,跳跃而来,巫风侗俗、夜郎原始祭祀的遗韵,像轻烟似的,慢悠悠拂过街头巷尾。那锣鼓声里,藏着古老文化解码的密码,我挤在人群里看,虽不太懂那些深意,可眼睛里瞧着热闹,心里也被这股子传承的劲儿感染,知道这 “中国戏剧活化石”,正努力把根留住。

要是赶上侗族芦笙节、尝新节,古镇直接变成欢乐海洋。芦笙悠扬响起,调子带着山林的气息,舞者们裙裾飞扬,脚步轻快得像踩着云。新米的清香混着米酒滋味,在街头巷尾肆意流淌。人们笑着、闹着,端着米酒互相敬,米酒辣辣地灌进喉咙,热闹劲儿也直直冲进心里。在传统里狂欢的人们,让文化传承有了最生动的模样,我也跟着笑、跟着跳,觉得自己也成了这文化长河里,一朵小小的浪花。

突然电话铃声响起,是妻子打来的:“检查结果出来了……”我只好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龙溪口。离开龙溪口时,㵲水依旧静静流淌,把古镇的建筑、故事,都轻轻揽入怀中。这方土地,既有唐诗里的悠远意境,又有历史的厚重深沉,更有生活的鲜活温热,就像一本摊开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人文风情,等着旅人用心去翻阅、去品味。

在龙溪口的这半个时辰的光景,是一场奇妙的穿越,是与历史的深情对话,是和人文的温暖相遇。那些砖石瓦砾、那些故事传说,在心底慢慢沉淀,化作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走在归程,我忍不住频频回望,想着下次重逢,它定还守着㵲水与龙溪,把未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等着更多人来聆听、来沉醉,在时光褶皱里,再赴一场人文之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