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春的气息,夏有夏的乖张,秋有秋的魔幻,冬有冬的考量。在这世间走过半个世纪,转眼就到了“仰头春俯首秋”的年龄。没有经过思考的世界与己无关,对自我的认知及对世界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应对各种关系的策略或选择。忠诚于自己的心,当走过足够长的一段路,再回首,我们会发现漫漫岁月里那些全部的抉择与遇见,所有的证据融合后,指向惊人的一致!那些与自己印心、与同行者印心以及与古人印心的时刻相联接,竟那么清晰地凸显了同一种姿态,一路虽跌跌撞撞却也笃定的姿态:吃不离鲜蔬、居不无绿植、行不远山水、交不失天真的“野孩子”。现如今,真个是“落红满地洇晚晴,白发意比少年时。无有涸泽付青春,方得半百余日新。”
人必定要先活出来,其它东西才能从生活里长出来!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其它任何灵与肉的创造,莫不如是。身、心是能量的载体,唯有两者互相关照、彼此给养,才能合作长久,生命之路也才因之有望行远。途中如遇能量阻滞(情绪困扰或身体不适),不要抗拒,首先要看见自己的情绪或伤痛,接纳它作为自己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后继续积极探求,找出其背后是源于哪种需求未被看见或满足,并想方设法照顾好内心深处那个“野孩子”。因为只有照顾好自己,世界才属于你,若自己倒下了,你的世界也就随之消逝了。一个人,如果为了迎合别人总忽略自己的感受,那么终会被这个世界抛弃,而且你同时还剥夺了他人看见自己生命本相的机会。你总为他清理污秽,他便恍若自己只进不出,还瞧不上那些处理垃圾的人。时间久了,你于他活成了空气一样的存在,而你自己内心深处的“野孩子”被压抑得狠了,总有一天也会暴跳如雷,这样的爆发无论于人还是于己,都很有破坏性。所以,做人不要太用力去讨好外界,需留几分来喂养自己内心那个“野孩子”。再忙,也记得总要有些时候“不是谁的谁”,扯脱“世情角务”,让自己任性玩耍。只有自足圆满了,才可能有充沛的能量照耀他人。
每个人的认知配得上他的苦难,也配得上他现在的生活。人生若有福的话,可以历经四个生命阶段:发现生命、接纳生命、爱上生命和庆贺生命。随着年岁增长,基础生命能量自然衰减,那么一路只有“认知”不断精进,以“识”能弥补“器”能之不足,方可抵达爱上生命以至庆贺生命的终极圆融。现实中,有多少人在中年转场的时候,因得不到及时充足的能量补给,夭折在半路上!以致来世上一遭,还来不及好好认识自己、好好与自己唠唠、好好慰劳一下辛劳半生的自己,人生就匆匆落幕了,令人徒扼腕叹息。
人过中年,于情于理,是贫是富,皆丰俭自渡,用力到自己认为舒适的状态就好。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何惧生?何畏死?不透支生命,也不滥用药物过度医疗,让“野孩子”天生地养,自然回家不迷失,就是对生命最好的礼遇。
